清朝皇帝的用膳之物,简直像是为死者上供一般。与现代人日常的三餐不同,清朝皇帝通常只有一日两餐,时间大致在上午八点和下午两点左右。此外,他们还可以随时召来被称作“加餐”的“果盒”,其中包含各种糕点、汤羹以及各地进贡的新鲜瓜果,这些有些类似现代都市白领喜欢的下午茶。但是,对于皇帝来说,不仅不能直接说“吃饭”,而且要改口为“用膳”,开饭则变成了“传膳”。
谁也无法预知皇帝何时会心血来潮地在非典型时间点要求传膳。在清代宫廷中,只有御膳房的人才能让菜等待,而不是人等待菜。如果服务太慢,就可能面临严重后果。因此,在御膳房工作的人必须确保所有菜肴都准备就绪。
尽管如此,有些宫廷人员认为这些御膳并不好吃,而且味道总是一成不变。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从康熙时代开始,皇帝们并不每天都要食用这些御膳了,而是选择享受后宫内设的小灶——俗称内用厨房。这也反映出了一句流行的话:“为了让皇帝多次光临自己的寝宫,每位妃嫔都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烹饪水平。”
不过,即使后宫中的妃嫔们努力学习美食菜谱,以便能够提供更好的饮食给他们所爱之人的机会,也不容易实现。因为最终决定是否吃或如何分配剩余的御膳权力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而且,如果有人敢在这方面欺骗或忽视了这一规定,那么他们将面临极大的风险。
此外,在清朝,一旦任何一道未经尝试过的御膳被呈现给皇帝,无论结果如何,都将成为一个重要事件,因为它可以作为赏赐的一部分发放给其他贵族或臣子。而那些负责制作这些料理的人,则拥有特殊的地位,他们必须保证每一道菜肴都是精心制作和质量上乘。
例如,有报道指出慈禧太后的鸡蛋需要支付2两银子,每个,而普通百姓1两银子即可购买150个鸡蛋,这展示了当时高级食品价格远超平民生活水平。
揭开这个神秘面的,我们会发现,即使身为最高统治者,也并不意味着能自由自在地做出选择。相反,他们处于众多古老习俗和规矩的束缚之中,要想品尝到真正令人满意的佳肴,其实并非易事。这也许就是乾隆皇对六下江南寻找美食产生兴趣的一个原因吧。在《食在宫廷》、《末代皇帝秘闻》这样的书籍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一切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