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大英雄张士诚在暮色中孤独地坐在室内,良久凝视着齐云楼大火的景象,仿佛心中有千言万语。随后,他迅速系好腰带,准备上吊自尽。就在这危急时刻,张士诚旧部李伯升接到徐达的指令,不顾个人安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赶来,将主公从垂死之际救了下来。他激动地号叫:“九四英雄,你还怕没有生还的希望吗?” 徐达立即命令将张士诚押送至船上,由水路送往建康。在此期间,张士诚坚定地拒绝食物,一直坚持绝食。
抵达建康后,被押送至中书省,当朱元璋派遣李善长前去劝降时,张士诚愤怒得几乎与他发生冲突。当夜,在人烟稀少之时,张士诚终于找到了结束生命的方法,上吊自尽。昔日,他以强大的军队和胜利为傲,但当他内心懦弱、错失良机的时候;而在被俘虏之后,他却以决断和勇气面对命运,这些都显示出一位真正的大丈夫风范。
对于吴地人民来说,尽管明朝史料对他的评价多样,但他们依然怀念那位宽厚仁慈、赋税轻松的统治者。这也反映出吴国官员并非残暴贪婪,而是相对温和,对于土地主人的待遇更为妥善。此外,无论如何评价,也不能否认朱元璋在统治吴地区后的政策,那种高额征税导致了许多小型土地所有者的破产甚至流离失所。
苏州民众一直怀念那个时代轻徭薄赋的美好年代,每年七月三十日,他们会为了纪念那些岁月举行烧香活动,即便是在明朝已经不存在“九四”的称呼下,这个习俗仍然延续至今。这背后隐藏着人们对于过去生活节奏缓慢、社会较为稳定的向往。而对于老朱发出的劝降要求,以及老张顽固不化,最终导致了悲剧性的结局——老朱愤怒至极,将尸体打烂分尸喂狗,这样的行为暴露了其冷酷无情的一面。本文摘自《历史中的另类》,作者:梅毅出版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