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被尊称为“圣雄”的人物,他的一生都在为印度平民自力奋斗,倡导非暴力反抗,可是最终却因暴力而去世。那个人物便是1869年出生的印度西部乡村波普兰达的甘地。甘地的事实上做错了什么?为什么甘地会遭到刺杀?
甘地出生于一个四大种姓之一的吠舍家庭,但他的家境并不富裕。在外祖父家,他生活在一个王公贵族家庭中,这使他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尽管童年时期他并没有显著的智力或才华与同龄人相比,但他憎恨自己所处的环境,因此决定留学英国寻求光明。
在英国,甘地受到东方先贤思想的影响,并通过考试获得了英国法官资格及成为一名律师。他22岁时回到了印度,发现当时的情况让他感到震惊——黑人永久处于下等状态,与皮肤颜色不同的人视为不平等。这类偏见观念广泛存在于印度社会,让甘地说出了“非暴力反抗”的口号,即通过意味性抵制、国民无从命之圆形图案,以告竣者但愿告竣宗旨。
尽管这种方法对英国殖民者来说无效,且令甘地15次入狱,但他的理念却深受广大印度人民推崇和支持。而对于保守派而言,甘地说出的“非暴力反抗”被看作背叛英国殖民者的行为,他们因此派人暗害他。
1848年1月30日,在一次举行祈祷活动过程中,甘地遭到了刺客的袭击,被三发枪弹射中后倒毙。那个刺客并未逃脱,而是在场合内将自己交给警方。他在审讯中说:“我代表印度之母夺走了他的生命,我爱着我的国家。”虽然这样的言论带有一丝幽默感,却也令人动容,最终那位刺客被判绞刑。
这个事件似乎简单,却又充满隐喻,因为真正的情节远不止表面那么简单,那个刺客并不是野蛮无情的人,而是一个狂热分子。他对那些认为以往教导下的信仰坚信,对印巴分治持否定态度,将其逼至绝路。两月后,真实发生了关于这段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即英属印度正式分裂成两个国家:英属巴基斯坦和英属印度共和国,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知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这段历史揭示了一段复杂而多面的故事,其中包括政治、文化、种族以及宗教之间错综复杂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如何引发冲突甚至死亡。但对于我们来说,它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人类如何因为自己的信仰与价值观来行动,并最终付出了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