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乃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老爸杨忠,其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杨坚在称帝之后,本着孝道将其追谥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即隋太祖,所以隋太祖是不能叫的。这主要涉及到一个“谥号”和“庙号”的区别。
既然是评价,那么就有好有坏,所以古代谥号分为褒贬两种。按照“谥法”,文代表学识渊博、勤学好问、道德博厚等等,如晋文公重耳、汉文帝刘恒、魏文帝曹丕,那都是有作为的皇帝。当然,有好也有坏。
后来还有一种“平谥”,就是给那种本身无大过,但国家却在其手上衰落灭亡的君主。而庙号,其实与谥号有点类似,也是由后人评价,有点盖棺定论的感觉。但不同的是,庙号一般是要于国家有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人才会有。
他们分别是汉太祖刘邦(注意刘邦是汉太祖,其谥号高皇帝),汉太宗即汉文帝;汉世宗刘彻,即汉武帝;汉中宗刘询,即汉宣帝。因为从唐朝开始,这个谥号的字数是一个比一个多,如唐高祖李渊便被尊称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后来者谥号还可以不断追加,只要是好的字眼就得往上堆,这让人家怎么叫啊?
而且这已经变味儿了,起不到盖棺定论的作用。所以一般开国皇帝就称作祖,后面的就是宗,比如唐高祖后面的唐太宗、高宗;宋太祖后面的宋太宗。
至于明朝搞出的例外情况,就得说到明朝的大礼议事件了。而按照规矩,大礼议正殿里面只能供奉九位先辈(一位首位四昭四穆),当时大礼议中已经有八位先辈在里面(嘉靖朱厚熜和建文朱允炆未入葬)。也就是说,明初创业之君朱元璋是不可能移走得,要移走的是最远的一位——明成化年间的小王爷朱祁钰,他这个位置应该空出来给更重要的人物呢!
至于清朝康熙,他庙號聖祖,也是在雍正时期被誉为再造之功,因为他解决了吴三桂和噶尔丹的问题。当时搞定了这些叛乱,不仅稳固了政权,还维护了边疆安全,是历史上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像仁宗这样的君主,比如宋仁宗,是因为他很贤能;思宗则意味着他的统治非常短暂,比如明思宗朱由检只在位几个月便驾崩;玄宗或真宗则有些不务正业,如喜好文学艺术或者修炼仙术的事迹记录下来,以此来描述他们各自的一生所展现出的特点和性格倾向。
这是因为以前一个皇帝可能会用多个年号,比如唐玄宗,他曾经使用过开元年份以及天宝年份;但是到了明清时代,这些统治者的名字变得更加简洁直接,一直使用同一个年號,从而使整个历史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因此,它们都以一种简单直接而又深刻影响力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一段段动人的历史故事。这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