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儿只斤·阿速吉八(1320年—1328年),元朝第七代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一代大汗(1328年在位)。他是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与八不罕皇后所生之长子,于1324年获册封为皇太子。泰定帝曾命人将《帝范》翻译成蒙古文,更名《皇图大训》,让太子阅读。

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初十日,泰定帝在上都病逝。丞相倒剌沙专权自用,但仍未立九岁的太子阿速吉八即位。同月,倒剌沙在上都拥立阿速吉八为皇帝,并改元“天顺”。这引发了两都之间的战争,即“两都之战”。

上都的天顺帝朝廷由丞相倒剌沙领导,与大都是由燕帖木儿率领的大军对抗。起初双方势均力敌,但随着时间推移,大都军队逐渐占据优势。在十月十三日,大都军队包围上都,导致倒剌沙等臣下投降。大约一个月后,被俘者中的倒剌沙遭到了处决。

至于阿速吉八的最终结局,有不同的记载。在汉文史料中,没有明确说明他的死因,而是在蒙古文史料中提到他死于战乱。而藏文史料则指出,他是被齐王月鲁帖木儿所杀。

天顺帝没有庙号或谥号,因此通常被称作“天顺帝”或“少帝”。关于他的名字,也存在一些差异,《元史》中有两次提到他的名字,一次写作“阿速吉八”,一次则写作“阿里吉 八”。而《红史》则将其转写为威利转写形式为ra khyi phag,这可能意味着原名更接近这个音节。

历史学家们对于天顺帝评价不一,如清朝学者曾廉认为:“能守祖宗之法而得以安邦治国,其君子也。”然而,他也批评了其他君主过分依赖宠臣,而不是寻找真正有能力的人来辅助他们,使得国家难以稳固。此外,还有一些著名的历史书籍如《新元史》、《续资治通鉴》、《元史类编》、《元书》,以及《蒙兀儿史记》的作者,对此也有各自不同的记录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