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以其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军事征服闻名于世。他在位期间,不仅巩固了对南方的统治,还成功灭亡了北汉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
赵光义出生于开封府浚仪县崇德北坊护圣营官舍,是宋宣祖赵弘殷和杜太后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梦见神仙捧着太阳授予她,从而有娠怀孕。早年,他聪颖过人,与同龄人相比都畏惧他。在后周显德七年的陈桥驿兵变中,他拥立兄长赵匡胤为帝,并被封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光义的地位不断提升,被改封晋王、东都留守,并与宰相齐肩。在宋太祖去世后,他继承皇位,即位为宋太宗。这时期,他改变了唐末以来重武轻文的国策,加强中央集权,并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使得不少有才华之人能够入仕。
在南征北战方面,赵光义继续完成由兄长开始的事业。他亲征漳泉二州,将割据者纳土归附,并亲征太原,大败北汉政权。但他两次对辽国进行大规模攻势均未能成功,从此采取守势。此外,他还试图收复失地,但最终失败。
由于家族内部问题,如弟弟赵廷美冤死导致长子赵元佐发疯并焚宫事件,以及其他诸多原因,储位传递变得复杂,最终三子寿王赵元侃(改名为赵恒)被立为皇太子。经过几番波折,最终在至道三年(997年),当时即位的真宗登基成为新一任皇帝,而宋太宗则去世,其陵墓位于永熙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