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乃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老爸杨忠,其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杨坚在称帝之后,出于对父亲的孝顺之心,将其追谥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即隋太祖,因此不能被称呼为“隋太祖”。这主要涉及到一个“谥号”和“庙号”的区别。古代谥号分为褒贬两种,有着好有坏的评价体系。按照“谥法”,文代表学识渊博、勤学好问、道德博厚等特质,如晋文公重耳、汉文帝刘恒、魏文帝曹丕,这些都是有作为的皇帝。而庙号,与谥号相似,是后人根据国家功绩来评价,有盖棺定论的意味。但不同的是,庙号通常只给那些有显著功绩的人,而不像谥号那样广泛应用。
他们分别是汉太祖刘邦(他的谥号是高皇帝),汉太宗即汉文帝;汉世宗刘彻,即汉武帝;汉中宗刘询,即汉宣帝。从唐朝开始,这个谥 号变得更加复杂,每位君主都希望自己的字眼能更多样化,以至于后来的追加让人难以一一列举。而且这种做法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只剩下了形式上的尊崇。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会被称作祖,而后继者则称作宗,如唐高祖后的唐太宗和唐高宗;宋太祖后的宋太宗。这一规矩也体现在明朝对待先辈的问题上。在明朝,“大礼议”事件中,由于明宫中的神位有限,只能供奉九位先辈,当时已有一八位先辈入祀,所以明成祖朱棣必须排除在外。此外清朝康熙也被尊封圣祖,因为雍正认为他有再造之功,对抗吴三桂和葛尔丹的事迹令人敬佩。
其他如仁宗、孝宗则因其贤能而闻名,比如宋仁宗思深谋远。而光宗因为在位时间短暂,被人们记住的是明光 宗朱常洛仅坐月就逝去的情景;玄 宗与真 宗,则因喜爱文学或炼丹而知晓,他们可能过度沉迷于文字游戏或幻想世界,不务实政事。
随着年號制度的完善,一直用多个年號的情况逐渐减少,使得每个时代更容易理解历史人物的一生所经历的一切。这就是为什么说历史总是在不断地变化而又保持稳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