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硝烟弥漫的世界面前,探讨战争是否不可避免,是一项重大的学术责任,也是每个关心人类命运和社会未来发展的人所热衷于讨论的话题。美国心理学家斯蒂芬·平克曾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中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类历史上的暴力和战争趋势:从古代到现代,人类社会性的善良天使逐渐战胜了自然属性中的恶魔,导致家庭暴力、伤害、谋杀以及战争等现象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现代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减少了争端和暴力的发生。

然而,在历史社会学家迈克尔·曼看来,平克对这一趋势的判断并不准确。经过深入思考,曼撰写了一部名为《论战争》的新著,他提出了与以往理性主义者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引人深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一些作品中,战争被赞颂为英雄诞生、史诗创作的源泉,是实现正义与伟业的手段,也是增强士气与内部团结的纽带。反观另一些作品,则将战争批判地反思乃至抨击。在这些作品中,被剥夺生命权利也被置身于危险之外,而人的善良、同情心及互助精神被仇恨、残忍及杀戮所取代。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战争代表了道德沦丧及文明消逝。

在更为客观、中立地研究社会科学领域,对待 warfare 的态度也有两极分化:它既是国家建构与变革催化剂,又可能阻碍现代化进程并导致经济衰退。

如何看待或评价 warfare?为什么会爆发?人们又为什么会参与其中?warfare 在人类历史中的演变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迈克尔·曼最新出版的一部著作《论 Warfare》(On Wars)试图给出这些问题上的答案。在早期研究欧洲现代化时期,他注意到了 warfare 在其中扮演的地位,并提出了著名IEMP模型,即军事权力(M)、意识形态权力(I)、经济权力(E)和政治权力(P)的并存,以及这四种力量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着社会状况及其变化。此基础上,他花费八年时间撰写此书,以系统分析 wars 现象及其原因。这本六百页长的大作不仅涵盖了定义、起因,还详细探讨各类经验层面的 wars 现象,如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发生的事实性冲突,以及决策过程中实际参与者的经历,最终提出对 wars 一般理解和解释的一般框架。

对于 Mann 而言,将 wars 定义为两个敌对群体之间致命冲突是一种基本认知,但他区别于其他作者认为,只有当这种冲突造成至少一千人死亡才算数,这忽略了那些虽然死亡数量较少但冲突烈度高或者死亡比例高的情况。他还指出这种标准只考虑直接死伤,不包括其他形式的心理创伤或长期后果。此外 Mann 强调 wars 不仅仅限于国家间,而包括殖民征服等非正式关系下的武装行动,因此排除了个人间简单暴力的范围,将其视为真正存在的人类行为模式。

通过这样的定义 Mann 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种形式的问题,同时展示该现象在经验世界复杂多样性的内涵。他还区分四种类型侵略行为:掠夺型侵略、新政权建立型侵略边界扩张型侵略以及完全吞并对方领土殖民主义式侵略;而且他发现近年来掠夺型与殖民式已然几乎消失,而新政改造与边界扩张仍旧频繁发生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柏拉图曾说只有死去之人才能见到 warriors 的终结。而尽管心理学家斯蒂芬·平克用丰富数据展示,从传统时代到现在全球各地各种形式 violence 减少,但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个观点,因为即便出现先进文明,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复杂多样的 violence 形式,而且未必都是由单纯的人类“恶”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