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生有四大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住在紫禁城中的明清皇帝们既不需要金榜题名,也不会流落异乡,但是他们也得经历人生中的“洞房花烛夜”,普通老百姓结婚仪式图的是喜庆,那么主宰天下的皇帝们结婚需要走哪些流程呢?

早在周代,《礼记》就确定了从议婚到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以便测算男女双方结合是否合适;纳吉,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纳征,男方向女方向送聘礼;请期,新郎择定婚期备礼告知新娘同意;亲迎,从未行过的亲迎改为派代表迎亲。

到了明朝,为防止外戚干政,对后世子孙立下规矩:从十三至十六岁未婚少女中选秀作为妃子和皇后。登基前已经娶妻的皇帝登基后不再补办,只举行册立皇后的大典。登基时还没结的话则需举行“大婚”并册立皇后和妃子。

然而明朝第六代皇帝没有遵守朱元璋定的规矩,大太夫人张氏经过慎重考虑决拍板以工部尚书钱允明长女为嫡福晋。而随着时间推移,在朱祁镇即位之初,他的父母命他选择一位未曾入宫的女子为其继任者,这是因为当时的人认为选择一个年轻且健康的女性可以保证国力的延续。此次挑选出的嫡福晋被封为贵妃,并最终成为朱祁镇的大义宁公主。

到了清代,上述仪式基本保持不变。在《清史稿》中记载同治末年及光绪初年的两位君王载淳、载湉各自的大型庆祝活动,其中包括了各种盛大的筹划,他们的大型联欢会上都有着高超技艺表演者,以及精致美味佳肴供客人们享用。在这些庆祝活动中,最让人们印象深刻的是那些穿戴华丽衣饰、面带笑容满足表情的人物,他们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同时也是对未来希望的一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