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皇帝宁愿饿肚子也不迁都洛阳:更始帝的社会考量
在古代中国,隋朝时期的皇帝中宗因一系列原因而选择了留在长安,而不是迁都洛阳,这一决定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考量。据说,中宗之所以不愿意迁都,是因为他的妻子韦皇后是一个恋家的宅女,她不愿意离开故乡,因此影响了皇帝的一些决策。
然而,这样的解释显得有些简单。实际上,中宗的这个决定可能与他对历史情况的了解有关。在唐太宗和唐高宗统治时期,由于关中的饥荒问题,他们多次将首都迁往洛阳以求食物供应。这两位君主甚至因为缺乏粮食而死去,其中高宗更是在最后一次到洛阳寻找食物的时候去世。
随后的唐玄宗时代,也出现过类似的“逐粮”现象,当时德宗面临严重的大饥荒,一些禁军士兵甚至开始上街乞讨。当地方上的粮食抵达京师后,德宗的情绪激动地庆幸地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剩矣。”这表明,即便是历代君王也明白了首都不稳定的问题,但他们并没有采取根本性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那么,我们为什么隋唐朝的皇帝没有直接将首都迁往更加安全的地方?例如公元543年西魏与东魏在邙山爆发大战后宇文泰遭遇惨败,他不得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最终灭亡北齐、统一北方。这种情况与秦朝商鞅变法相似,都通过战争取得了实力,但同时也体现出一种制度——府兵制,它结合农耕生活,与秦国不同的是它是一种自愿加入军队的人口制度,不给士兵提供薪水,只提供重型武器,让国家经济得到正常发展,同时避免全民征兵带来的危害。
此外,在乱世诞生的府兵制,其落实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自愿性,而这种自愿性存在前提是均田制与土地公有制。但兼并一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大问题,即使隋末唐初尝试过授田,也只能是一种形式。因此,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将首都是风险巨大的,因为任何时候都会有人想要权力,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维持现状,从而保证自己的位置稳固。这也是为什么尽管知道移动首都是必要但又困难的事情,但是仍旧选择保持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