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探究这样一个令人沉痛的现实:皇帝初婚生子的多数命运是短暂且不幸。顺治帝的长子、长女便是这类无奈中人,康熙帝的前六位子嗣都在四岁之前离世,雍正帝的大女儿及头三位继承人也是早逝者的例证,乾隆帝的长女、次女和次子分别活了2岁、1岁和9岁,这些生命短暂如浮云;嘉庆帝的长子与长、次女也于4岁以前告别了他们慈爱的父皇,而道光帝前六个子嗣与康熙同样,没有一位能够成就其青春年华,咸丰帝独有的长子亦是幼年夭折的一员。这里提到的皇家生育年龄都是虚龄,与实际足月年龄相差一年;怀胎十月,又需减去一年的时间考虑,从而计算出,他们之所以选择较为成熟时期结婚,并非完全因为追求情感或政治联姻,而更多地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皇室后裔健康发展的一种期待。

尽管如此,由于天赋不足,再加上缺乏适宜环境和必要关注所致,即使有着最优条件的人选,也难以避免悲剧重演。例如,在清朝初期,每位君主平均能养育21名后代,但到了咸丰时代,却仅剩下3名遗腹子,其后同治与光绪两位君主则未能留下任何直接血脉传承。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清朝末期统治者来说,无论是在享年还是遗腹子的数量上,都呈现出一种明显衰退趋势。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即便有些君主拥有充裕寿命,如顺治早逝24岁,或许若他能延续更久,他可能会再添许多后代,但这并不一定,因为咸丰26岁即有载淳妃并存活五六年期间,没有再添新的家族成员,这只能说明他失去了生育能力。

同样地,我们不得不质疑同治19岁身亡时的情况,他虽轻薄,却已婚两载,有五位妃嫔,如果他具备正常生殖功能,应该早已有所孕育。但事实证明,那些可能性都落空了。而光绪38岁依然无果,更显得他的问题并不在于年龄,而是在于其本身身体机能上的障碍。此起彼伏自咸丰以来,一连串的事迹显示出这些君主体弱多病,是国家力量衰败的一个缩影,同时这种衰微状态又恰好映射出了国家整体形势——国力衰退与文化消亡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