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充满变数的社会背景下,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这位苏联建立者和首任领导人,以其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创立了列宁主义,被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他的生命中发生过多次枪击事件,其中两起尤为震惊。
第一次是在1918年1月14日,当时列宁在彼得格勒结束了一场演讲后,与瑞士党人弗里茨·普拉廷一同乘坐汽车经过桥梁时,遭到了12名不明身份的人群的猛烈射击。尽管普拉廷试图保护列宁,但他自己也受到了重伤。在那次未知手法暗杀未能抓捕凶手并确定真相之后,一些移居国外的行刺者透露,组织这一行动的是沙科夫斯基公爵,他提供了50万卢布作为赞助。
第二次更令人不安的是1918年8月30日,在莫斯科郊外的一次工厂讲话后,一个女性突然向他走近,并且以勃朗宁枪对准了他。三声枪响中,一发击中了左肩,一发穿过颈部致命地进入胸腔,而第三发却打中的是旁边的一个女性。倒地后的列宁被迅速带往克里姆林宫,由于没有将第二枚子弹取出,他拒绝治疗,因为他担心可能会有另一次暗杀等待着他。这次事件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使人们怀疑是否与晚年的中风有关。
历史学家们长期争论关于这两起事件真相,其中一个女盲人芬妮·卡普兰被广泛认为是开枪射击列宁的凶手。她是一名社会党成员,在事发后不久便被逮捕并最终于9月3日被执行枪决。然而,有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质疑卡普兰是否真的参与刺杀,并指出她几乎失明的情况,让一些专家对案件产生怀疑。此外,还有一些资料表明布哈林有幕后的主谋嫌疑,而1988年2月苏联当局曾宣称布哈林是幕后黑手,但很快就撤回了这一声明。
由于紧张局势加剧以及战争威胁,随着暗杀之前列宁健康状况恶化,他体内留存了一根靠脊柱仅1厘米远的大子弹直到1922年4月24日才成功取出。在此期间,他先后经历三次严重的心理疾病,最终导致身体完全瘫痪。他在1924年1月21日去世,只活到53岁。
至今,这段历史仍然引起广泛讨论,不少电影、书籍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故事,如《芬妮·卡普兰或者谁刺杀了列寧》这样的作品探讨芬妮个人的角色,以及她的家庭背景,她如何从犹太家庭成长成为反抗新政权力量的一员。而对于真正刺杀者的身份,也依旧是一个谜团,它一直悬挂在俄罗斯历史上的黑洞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