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背后的故事:探索文学巨人的成长轨迹与经历

1819年,巴尔扎克中学毕业后踏入大学学习法律。在这段时间里,他先后在两家律师事务所担任助手,这些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黑暗与残酷。这些律师事务所,被他形容为“巴黎最可怕的魔窟”。当时法国社会因财产纠纷日益增多,诉讼业务繁忙,因此律师等职业被视作“铁饭碗”。然而,巴尔扎克决定放弃这一切,以成为一名作家,这让他的家庭感到迷惑。

20岁的决心并非冲动,它源于少年时代对阅读和写作的热爱,以及对哲学和文学的浓厚兴趣。在巴黎,他常去图书馆,并旁听文学课。他的坚韧不拔使得父母最后只能给予他一个试验期,如果在此期间没有显著进步,他就必须放弃写作梦想。

1819年的夏天,巴尔扎克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活”,但这个摇篮并不宽敞舒适,而是位于贫困区的一间小阁楼。他生活极端困苦,每个苏都要精打细算,即便如此,也常常挨饿。他曾幽默地向妹妹洛尔写道:“你那注定会拥有伟誉的哥哥,就像一个伟人一样,那就是说他快饿死了。”

面对赤贫和未来的方向迷茫,最终选择了诗体悲剧《克伦威尔》作为目标。这表明了他对于英雄人物崇敬之情。经过半年努力,尽管第一次尝试失败,但没有使他绝望。他意识到经济独立是实现文学成功的关键。

随着无聊文人的生活继续进行,一些作品源源不断涌现,但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甚至作者自己羞愧承认不是自己的作品。不过,这给了他一些收入,为安慰带来了一丝微光。但创造力并未从中得到满足,这不是他期待中的艺术生涯。

债台高筑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在1825年,与出版商合作准备出版古典名家的袖珍本全集以赢利,但最终只卖出了少量书籍,使得其债务暴增至数万法郎。此后又经营印刷厂和铸字厂,最终倒闭,使得债务达到6万法郎。在这过程中,他见识到了商人们贪婪的一面,也奠定了《人间喜剧》的基础。

苦难虽然痛楚,却能铸就天才、财富或毁灭。它可以使平凡之辈脱胎换骨,只要真实做人即可。而在所有伟大人物中,雨果评价说:“在我看来,没有比 巴尔扎克更值得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