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背后的故事,揭开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学巨匠。1819年,他毕业于巴黎大学法律系,但在这段时间里,他两次担任律师事务所助手,这些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巴黎最可怕的魔窟”。当时法国因财产纠纷而日益增加,诉讼业务繁忙,而律师和诉讼代理人被视为“铁饭碗”,他的父亲对此感到高兴。

然而,20岁的巴尔扎克决定放弃法律道路,选择成为一名作家,这让家人困惑不解。但早在少年时代,他就已经沉迷于阅读和写作,对哲学和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巴黎期间,他经常去图书馆学习,并旁听文学课。他的坚定性格使他决心不动摇,最终父母只好给他两个年的试验期,如果这期间没有取得显著成就,就必须回到事务所。

1819年夏天,巴尔扎克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活”,但这一过程并不顺利。他居住在贫困地区的一间小阁楼中,与外界隔绝,每个苏都要谨慎使用。即便如此,他还是常常挨饿。他曾在信中幽默地写道:“你那注定会拥有伟誉的哥哥,一如同一个伟人一样,那就是说他快饿死了。”

尽管面临贫困与挫折,但最令巴尔扎克苦恼的是找不到写作方向。最后,他选定了一部诗体悲剧《克伦威尔》作为目标。这表明了这个年轻人的倾向,即崇敬英雄人物。在半年的艰苦努力后,巴尔扎克完成了自己的“试卷”。

随后,在一次奇特的家庭会议上,“考官”包括他的父母、妹妹罗尔以及她的未婚夫及他们请来的朋友进行了一场朗诵会,但最终以失败收场。这次尝试虽然令人沮丧,却没有打消他的创意梦想。他意识到为了获得文学成功需要经济独立。

从此以后, 巴尔扎克更加专心致志地写作,用母亲的话来说:“像一匹马一样干着,让一切都像是玩命!”一些无聊的小品源源不断地流淌出自他的笔尖,以市场需求来决定内容:历史轶事、多变情节、浪漫故事等。不过这些作品并非值得驻留,只能短暂激起人们注意,然后再次遗忘,就连作者本人也难以承认其出自己手。

这样的无聊文生的生活给予他一些收入,使得他得到了一些安慰。但是,这并不是他所热切希望的事业。此外,由于经营出版物和印刷厂等商业活动,不仅没能盈利,还导致债台高筑,最终两家企业倒闭,将债务数额推至6万法郎之上。在这个过程中,他见识到了各种铜臭商贩的心理游戏。

正是因为经历过这样一段挣扎奋斗的情景,再加上接近破产边缘时身败名裂的心境感受,最终才孕育出了《人间喜剧》这部伟大之作。而且,从痛苦中脱胎换骨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真实的人生态度,因此痛苦也有其庄严意义。如果一个人能够通过真实做人来实现这一点,那么即使是在最伟大的人物中,也能脱颖而出,如同雨果评价中的佼佼者之一——法国大作家莫泊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