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蕴三的生平与樊锥同为清朝拔贡出身。在戊戌变法时期,湖南巡抚陈宝箴积极推行新思想,设立了多个学习机构,如时务学堂、南学会和时报馆。谭嗣同、梁启超、熊希龄等人参与其中,与石蕴三一同在这一历史节点。随着变法的失败,陈宝箴等人被革职,而石蕴三等人则遭到通缉。他们避难于山间幸免于难。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石蕴三参加了唐才常领导的汉口起义,但因追缉而逃往上海。他得到了蔡锷的资助,并于二十九年(1903年)前往日本留学。在那里,他先后就读于弘文师范学校和法政大学。在日本期间,他加入了同盟会,并以“苍石”自号,以示其反对清朝政府的立场。
归国后,石蕴三担任船山学社社长,并组织成立了湘学会,以鼓吹革命思想并策动学生行动。他还在长沙创办了中学堂,并在禹之谟创办的唯一学堂兼课。当禹之谟被捕后,他避居上海,在中国公学授课。
宣统三年(1911年),广州起义失败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这次事件激发了他的愤慨。他写下了一幅挽联:“鲁仲连,不愿做秦王;屈大夫,魂游楚国。”辛亥革命胜利后,他拒绝入仕,被誉为“不愿做官”的君子。
袁世凯称帝后的四年(1915年),他再次返回湖南,与刘人熙联合起兵反对袁世凯。第二年的六月,他主持湖南省教育局事务,却又婉言谢绝国家高级职位邀请。在此之后,他继续从事教育工作,最终成为船山学社社长和湖南大学教授,同时著有多部书籍,如《说诗解颐》、《尚书今文通释》等。
然而,“一二八”事变中,一些他的著作版本遭到日本飞机轰炸,而存放在湖南的地方也在1938年的长沙火灾中被毁掉。不久之后,由于战争,再次迁移至外地生活中的他已经老病交加,只能靠顾问身份得到一些补贴来养活自己。1948年的7月份,在抗战结束数月之后,stone去世,《人物大辞典》中记载有其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