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蕴三与樊锥同为清朝末年拔贡出身。戊戌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倡导新思想,创办了时务学堂、南学会及时报馆等机构。谭嗣同、梁启超、熊希龄、陈三立、唐才常、樊锥和石蕴三都参与了这些活动。当变法失败后,陈宝箴等人被革职,而石蕴三等人则遭通缉。他们逃至山区避难,最终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参与了汉口起义,但因追缉不得不再次逃往上海。在那里,他们得到了蔡锷的资助,并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留学日本初入弘文师范学校,后转入法政大学。此后,他先后加入同盟会并自称“苍石”,表达其反清的决心。
返回中国后,石蕴三担任船山学社社长,并组织成立湘学会,以鼓励学生反抗清政府。他还在长沙创建了湘学会,并在禹之谟创办的唯一学堂(今广益中学前身)中担任教务长。此外,他还曾在中国公学授课。在宣统三年(1911年)的广州起义失败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牺牲之后,石蕴三写下挽联:“鲁仲连,不愿做秦王;君不爱民民爱国。”辛亥革命成功后,他拒绝入仕,被誉为“老学者”。
四年的袁世凯称帝之后,他支持云南起义并返回湖南。五年的他受聘教育部总纂,一直致力于文化和教育事业。他著有多部书籍,如《老学今诠》、《政谈续》、《燕尘录》等,在上海出版。但是,“一二八”事变中他的作品几乎全数被烧毁,只留下残篇。而在“文夕大火”中,也有部分作品被焚毁。
抗战胜利后的最后几年里,由于病痛缠绵,他只能穷居山村,与世隔绝。他曾经以书贴门联来表达对乱世无宁日的哀叹:“乱过更无安土乐业,有断书余恨未消。”1948年7月逝世,其传记亦收入《人物大辞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