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通,欧阳询第四子。询去世时,通尚年幼,其母徐氏抚养至殷,盼子继承父业。询书手迹,散在民间,家藏无几,徐氏不惜重价购回若干。通朝夕临摹,书法大进。

初拜兰台郎、凤仪中迁中书舍人,其母病故后,他居丧尽哀,被时论称有唐60年来最严谨者。此后历任怀州刺史、衡尉卿、殿中丞、兵部尚书、太常卿和刑部侍郎等职位,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并官至司礼卿和判纳言事,为相仅月余,因与武则天立睿宗为太子的建议而被陷害下狱,最终被诬陷谋反并遭处决。

神龙元年,他的名誉被昭彰,再次追复官爵,并恢复其家产及庙祀之权。在文学上,以“大小欧阳体”著称,其楷书风格瘦硬劲挺,与父欧阳询相比,更具隶意。他的一些代表作如《道因法师碑》和《泉南生墓志铭》,流传至今。

欧阳通对自己的书法非常自负,对文房四宝尤其讲究,如使用象牙笔杆和犀角管,以及狸毛心墨,这些都体现了他对艺术追求的极致。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种神采奕弈的艺术感受,但锋芒棱角也引起了一些批评,如杨士奇认为他的字“少含蓄之趣”。

此外,由于时代审美观念,一方面赞赏他笔力清劲结字雅正另一方面却指出他的字“瘦怯于佼”,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更倾向于崇尚阴柔之气,而非显赫刚强。尽管如此,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依然坚不可摧,是一代名家。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挫折与挑战,但他对学术研究的热情以及对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使得他的名字成为了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这份对于知识渴望者的尊重,以及对于理想信念者的忠诚,让我们从今天重新评价这个时代的人物,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和态度?

最后,我们可以从这段历史故事里汲取到一些启示,无论是在个人成长还是在社会发展上,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用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要像屈原一样,有着坚定的信念;要像欧阳通一样,对待知识有着敬畏之心;要像那时候的人们一样,用智慧去解决问题,用勇气去面对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