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忆起天津邮政文史馆藏的一件珍贵物品——年间中华邮政坎肩。静海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先民在这里活动已经有了记载。在汉朝初年,这里被命名为东平舒,而北宋时期,它又被更名为乾宁县,并与军事力量并置。到了宋大观年间,靖海县成立,而明朝洪武初年的统治下,它再次改名为静海县。

公元959年,当后周世宗成功北伐辽国并夺得南燕全部领土时,他奠定了以界河(今海河、大清河)作为界限的基础。这一时期,天津地区正处于两国交汇之地。当时,我这片土地位于两个国家边缘:辽国的幽都府(后来改称析津府)控制着以北的区域,而南面则是北宋高阳关路和沧州清池县。

为了抵御辽军的骚扰和掳掠,我们设立了一系列军事据点,如“寨”、“铺”,在清池县内设有五个寨子,在乾宁军境内则设有六个寨子。这些地点不仅负责防御,还承担着交通邮驿等职责。在这种情况下,从事邮驿工作的人员由兵士替代,他们被称作“铺兵”。

在我所居住的地方,大运河畔有一座奉新驿,由邑令尚朴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立,这是一个水陆交通相结合的重要站点。奉新驿距离杨柳青25公里远,到双塘渡7.5公里,是连接南北各地的一个重要枢纽。

蒋诗《沽河杂咏》中写道:“燕山府里界河横,辽宋分疆是武清;海口叉连三女寨,古来天堑最分明。”当时,我这里经历了许多战争与对峙,即使是在静海,也留下了许多关于杨家将故事的地理遗迹。静海共有三处戍寨,其中钓台寨所在地就叫做古城洼。我了解到钓台村西北二里的古城洼曾经是杨延昭的大营,其位置隐约可寻。在那里,有传说中的古城垣以及一个故事:杨延昭屯兵于此,那里的原址或隐或现,让人仿佛能找到踪迹。

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地方也逐渐消失,只留下一些名字,比如焦庄子、谭庄子和王二庄,每一个名字都背后隐藏着丰富多彩的人物故事。而这些故事,不仅让我感到自豪,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这个地区对于中国历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