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龙碑亭 孙承宗画像

历史上对毛文龙之死向来有两种声音:第一种是毛文龙通敌,被袁崇焕诛杀罪有应得;第二种是毛文龙是国之栋梁,袁崇焕杀之如秦桧杀岳飞。在朝廷对袁崇焕的指控里,“以谋款则斩帅”是同时被指控的两项罪状,所谓“谋款”就是私下密谋与后金议和,所谓“斩帅”就是诛杀了毛文龙。加到一起就是指控他为了私下与后金议和而谋杀了毛文龙。可以说诛杀毛文龍直接为袁崇焕埋下了殺身之禍。

然而,在诛kill了毛文龍之后,袁崇焕最终也被崇祯皇帝下令凌迟处死,罪名非常讽刺,同样是“通敌”。于是,袁、毛之死被一些史学界人士称为“连环冤案”。而此二人究竟是忠是奸?究竟是否该kill?也被学者争论不休了三百余年。

那么, 毛 文 龙 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袁 崇 焕 与 他 的 矛盾 究 竟 是 公 利 还 是 私 仇?

我们先介绍一下 毛 文 龙 其 人。

在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随着深夜亲率三千人马攻入镇江、生擒镇江游击佟养真及其子佟松年等六十多人。这一战役后的胜利,使得全辽震动,全辽乃至广宁、大凌河、安远等地城堡相继归降于他。一时间,“数百里 之 内望风归附”,他的威望达到了顶峰,他频繁攻击后金局部地区,有力地牵制了后金西进。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八月,他派遣部将陈忠率兵攻克樱桃涡及涡站。九月,他的部队攻克满浦昌城。十月,他亲自率部与后金军在凉马佃大战一场双方都付出了重大伤亡。但由于兵少将寡,而无力进攻双方对峙或周旋战事呈胶着状态。他不断派人深入后金进行煽惑致使大批辽民叛去,同时还带领一些辽民揭竿而起,这些行动虽然规模不大,但对后金腹地民情影响很大。

尽管如此,大臣们却希望他能早日败亡,并且他们开始怀疑他的忠诚,他们认为如果他的军队被消灭,那么他的脑袋搬家只是一时的事情。因此,无论如何要想保住自己的脑袋,就必须保存自己的军队。而这,也就意味着通过中间人的方式,与后金秘密接触,以达到息兵自保的目的。这一系列举措引起了一些人的猜疑,最终导致一切计划破产,从而成为了自己死亡命运的预兆。

然而,在这一切发生之前,还有一位人物——孙承宗,对于这个问题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当时孙承宗任大学士,因其支持过王化贞,所以自然也是一个受牵连的人物之一。他曾经提拔过王化贞,并且因为这一点,也让人们怀疑他是否会成为新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不难推测出孙承宗对于这些事件的情感态度,以及他对于这种政治斗争中的角色定位可能产生的心理压力和复杂情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那些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以及他们之间复杂纠葫巴子的关系网络,这些都是现代研究者常常探讨的话题。而对于这些个体,他们各自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是怎样的英雄呢?

回到原来的问题:那么,我们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呢?一个真正的英雄不是简单地根据结果来判断,而应该从行为本身出发,看看这个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伦理道德标准,以及这个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么,即使是在极端的情况下的选择,只要它符合基本的人性价值观,那么即便没有成功,它仍然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