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献,由杰出的史学家班固所著。自从刘邦称帝至王莽篡汉,共计二百多年的西汉王朝历史,被这部作品精心记录。这不仅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也是继承了《史记》之后的一座文化宝库。班固的父亲班彪在其之前已经创作了《后传》六十五篇,班固继承父业,将其完善为一百卷巨著。在班固去世前,《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完成,但由他的妹妹及其他学者补充而成。

相比之下,《汉书》的结构与体例大致沿袭了《史记》,但将其世家并入列传,并改写为志类别,以纪、表、志、传四种形式进行分类。其中,《刑法》、《五行》、《地理》和《艺文》的规模更胜于《史记》,增添了新内容。

尽管如此,《汉书》的叙述依旧秉承着“文瞻而事详”的原则,周密而有条理,同时也吸取了一些先前的历史著作的优点。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权势集团的成员之一,班固对外戚窦宪颇有好感,这影响到了他在撰写时对权力集团的赞美以及迎合统治者的态度,从而可能被视为否定了一些在其他文献中获得肯定的事实。此处反映出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对于文学创作产生的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