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2年,日本陆军悄然在中国东北边境上放飞了许多装有炸弹的小型气球,以利用风力将它们送往苏联腹地。这种偷袭策略对远距离区域造成了影响。在1943年,日本进一步利用此方法对美国本土进行攻击,这标志着“飞象行动”的全面开始。
为了使这些气球穿越太平洋抵达美国大陆,它们必须具备巨大的容积和抗耐力,并且需要精确的气象调查,以确保它们能够乘坐西风穿越亚热带高空。这项任务是由日本陆军技术研究所与中央气象部门合作完成的,他们制成了高10米、直径5米的大型纸质气球炸弹,用辣椒根强化的糯米纸制作,每个需600片纸条构成。每生产万个气球需要几百万人力参与。
这些巨型氢气球配备了高度调节器、燃烧弹和无线电探空仪,可以向基地发送电波以追踪其轨迹并监测到达地点。此举不仅占用了东京市内的大型建筑物,如国技馆和剧场,还动员裱糊匠、女学生、女工和妓女参与制造工作。数百万人协助制作大量这样的巨大氢气球炸弹,其升力可达到300公斤,可升至10558.4米高度,以120英里时速向东飘去,48小时后可抵达华盛顿或俄勒冈州。
1944年9月25日,日本大本营成立了一支特种联队,由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直接指挥,该团部署在多个太平洋沿岸地区。10月25日,大将下令于11月初至次年的3月期间实施攻击计划。一系列爆炸事件随即发生,其中包括7500枚1.5千克炸弹以及30,000枚5千克燃烧弹被投掷。
从11月开始,一连半年的时间里,约16,000多个 气球被发射出海,最终落入美国领土引起森林火灾,并伤害到了人们及牲畜。面对这一威胁,美国采取措施禁止任何有关“飞象行动”的消息传播,因为他们担心这会加剧国内外恐慌,以及可能促使日本扩展这一战术。此举显示出这场战争中未曾公开的隐秘一面,即通过非传统手段进行间谍活动与心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