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2年,日本陆军悄然在中国东北边境上释放了许多装有炸弹的小型气球,以利用风力将它们送往苏联腹地。这些偷袭行动展现了日本对深远目标的渗透能力。到了1943年,日本进一步扩大了这一战术,对美国本土实施了更为直接的攻击,这标志着“飞象行动”正式启动。

为了使这些巨型气球能够跨越太平洋抵达美国西岸,它们必须具备庞大的体积和出色的耐久性,以及精确的地理条件分析。在技术研究所与中央气象部门紧密合作下,日本研制出了高10米、直径5米的大型纸制气球炸弹。这类设备使用冬季西风作为推动力,并且每个需要600根糯米纸条构成。此外,每批万余个气球所需数百万人工力度可想而知。

每个气球配备有高度调节器、炸弹、燃烧弹以及无线电探空仪,使得基地能实时监控其飞行轨迹并追踪到达地点。此举不仅动员了裱糊匠、女学生和女工,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社会群体参与制作过程,其中东京都内的一些著名建筑物被用于生产场所。

1944年9月25日,梅津美治郎大将亲自指挥这一特种联队,并于10月25日下达发射命令,将“飞象行动”的时间范围定于11月初至1945年3月。从11月1日开始,一共投放了1.5万多枚混合炸弹与燃烧弹,其中15千克炸弹7500枚;5千克燃烧弹30000枚;12千克燃烧弹7500枚。

尽管如此,“富号试验”这一特殊攻击严格保密,在黎明或黄昏进行以避免被察觉。而实际统计显示,从11月1日起半年的时间里,共计发射超过16,000多个氢气球炸弹。这一系列事件曾引起过美国太平洋沿岸地区的森林火灾和人员牲畜伤害,但美国方面极力压抑此事,以防止国内外恐慌并阻止可能进一步扩大的“飞象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