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朝初期与准噶尔汗国的交锋开始,直至乾隆时代清朝彻底铲除了这股威胁,历经三代皇帝约百余年的努力,最终消除了对西部边疆稳定的巨大压力,并且标志着中原帝国终于摆脱了数千年来一直困扰其生存发展的蒙古问题。蒙古问题本质上是一场关于领土和权力的较量,因为蒙古地区广阔,从东北的大兴安岭到西域,再到青藏高原,都是蒙古部落活动的范围,对中原构成了半包围状态,加之这些部落战斗力强悍,如果不妥善处理女真族与蒙古族之间的关系,便会对女真的崛起以及入关后的统治构成重大威胁。
长时间的冲突最终导致漠南蒙古疲惫无力,最终向皇太极投降。1635年,林丹汗带领漠南蒙古贵族们前往沈阳向皇太极请降,而后漠南 蒙古归顺清朝。这一举措为明朝增加了防御压力,加速了其衰败,而对于清朝而言,在西北和北方多了一道坚固屏障。在1644年清军入关争夺胜利果实时,这些边境被漠南蒙古负责守护。
康熙皇帝首先利用噶尔丹的压力组织多伦会盟,将漠北部分属于自己的版图,然后在昭莫多大败噶尔丹,使其退出漠北。但历史不断证明,无论失去哪个区域,只要中原帝国未能确保安全,就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安宁。因此,清政府始终保持对准噶尔部势力的压制,最终在1757年彻底摧毁了准噶尔汗国,从此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中国的问题——游牧民族对内陆国家造成的心理恐慌。
准噶尔部队伍壮大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沙俄的一系列支持。就在中国正经历明末清初政治变迁时期,对遥远东北地区如同黑龙江流域等地的情况知情有限,但作为新兴政权的地盘保障,与东北地区相连,因此康熙决心积极应对挑战两次发起雅克萨之战,最终迫使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撤离黑龙江流域。这一系列条约对于确定界限、保护疆土具有重要意义。
谁掌握着准噶尔,其实就掌握着争夺主动权。此番通过一系列外交协议及军事行动中的胜利,大幅度打击沙俄企图深入亚洲腹地扩张计划。在鸦片战争前夕,一直致力于巩固疆界并处理好与各少数民族关系的人民群众,如今能够感受到几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所带来的成果,那就是中华大地上的繁荣昌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