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最长的朝代是清朝,永历西狩南明颠沛流离在自然悲歌中回响。南明这段历史,是一个颠沛流离的过程,较少为人关注。相信这篇文章会对你了解这段历史很有帮助。
之前讲到明清易代,不一定是以李自成进入北京作为明朝覆灭的标志,若按照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被俘来看,那么明朝又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至少名义上是这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出过专刊,讨论过史学研究碎片化的问题:一方面,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不应该只注意很细小的问题,否则研究就陷入碎片化;另一方面,有些历史学家则认为研究必须从小问题着手,否则你说的话是否有根据、有道理就值得推敲,所以小事件和大叙事如何结合起来,是所有的历史学家要思考的问题。
今天所讲的问题,就是试图从这方面入手做一些探索。“永历西狩”的“西狩”是什么意思呢?古代国君逃亡不叫“逃”而叫“狩”,慈禧太后逃到西安也叫西狩。永历皇帝在广西即位,小朝廷不断西迁,先迁到贵州,又迁到云南,再次迁至缅甸,这个过程就叫“永历西狩”。这个事实大多数中国人可能不熟悉。
中国历史上有二百六十多个皇帝,其中很多皇帝不得善终:有的被杀掉,有的被毒死,有的被囚禁,也有很多逃亡,比如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逃到成都,他的后代唐僖宗也跟着他跑到了成都;南宋灭亡时,宋恭帝逃到了广东跳海;1900年八国联军攻下北京之前,光绪皇帝跟着慈禧太后仓促地逃往了西安。这些例子说明了皇帝不仅有逃亡,而且被俘虏并送往外国(与现在意义上的外国不同)也不是孤立的情况。在岳飞著名诗作《满江红》中提到的「靖康耻」,就是指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在靖康之难中被女真人俘虏至东北的事。而今来看,那里的金朝对于宋朝来说仍然是一个外国。在明朝里,对于土木堡之战中的英宗,被瓦剌人俘虏并囚禁多年的情形也是如此。
有人觉得永历政权及其活动是小历史,一点都不重要。这真是这样吗?我们用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一下。当我去贵州参加会议时,我意识到了这一点。那是一次由明史学会组织的地面会议,我们讨论的是关于南明的一系列问题和事件。当时,我们访问了一座名为兴义的地方,这个地方曾经是安龙县的一个驻扎点,当时这里成为永历政权定居的地方。这座城镇对于绝大部分普通民众来说几乎是不为人知,而我也不知道它具体位置。我想象那个时候的小王庭,在这个偏远且荒凉的地方设立首都的情景,无疑令人感动和同情,因为只有五十几个人跟随着他,他们加上士兵、随员以及他的家庭成员总共只有2900人左右。
自那以后,这只是一个空头政权。大约在1646年建立的时候,在旗号下的各势力还控制着整个中国四川地区,并且还有控制台湾岛屿区域的大力影响力。此前,还有一位亲王——鲁王朱以海,在浙江东部宣布自己监国,并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但是在1653年鲁王去世之后,该政权内部开始进行关于给予他的谥号的事情:“圣天子远在滇云,其道路阻梗,本末已请,上书未应。”(《监国鲁王圹志》)因此,即使他们认可 永历为正统,他们还是承认其地位低于鲁王。而我们可以看到,从政治角度来看,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没有直接冲突或战争,而更多的是一种相互扶持或合作状态。
此外,大约当该政权撤退至贵州期间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大将张献忠遭清军击败,他的一支余部进入贵阳占据,然后向遵义进发,看见地方如此破坏便返回四川。一部分其他残留的人继续前往云南省,与当地最高统治者黔國公沐天波达成了协议共同抗击清军恢复江山。这时候李自成的大顺军余部还活跃于湖北,将那些投降清政府官员全部处决。此时反抗清政府的人们普遍认识到维护他们主张的是由最初即位的小国家领袖——常称其为正确主席(或者更确切地说,即辉煌帝国)。此外,还有一些原本效忠于满族人的将领因看到可能恢复汉族统治,因此转而支持革命党。在湖南省,一场反攻迅速展开,使得直至11月份,只剩下两座城市—长沙及岳阳—仍旧坚守于清方的手中。在北方也有类似情况发生,最终导致反抗运动扩散至全境。在沿海地区,则出现了像郑成功这样的民族英雄,他率领队伍攻击福建同安岛,并建立起自己的基地。他极端希望得到日本援助,以便抵御满洲侵略者的威胁,同时保护自身及人民免受敌对势力的伤害。
尽管如此,由于周围环境变化无常,以及国内局势日益混乱,加之缺乏足够资金支持与资源供给等原因,最终导致各种反抗力量逐渐衰弱消失。不过,就算最后失败了,这并不意味这些努力毫无价值,或不能激励未来任何形式的人类奋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