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县下和洋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兄弟姐妹众多,在家中排行老四。父亲看他喜欢读书,就把他送进了学校。高中毕业后,父亲不幸去世,他回家当了一名中学老师。
1940年,他被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大学和重庆中央大学同时录取,最终选择了去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后更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化学系。他在那里深造,并于1944年毕业。在那之后,他加入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开始他的科学研究生涯。
在这里,他与赵九章教授合作,并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东亚自由大气之运行》。这篇论文对中国季风研究开辟了新局面。此外,他还参与编写了《海南岛气候》一书,为解决该地区的植胶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1956年,他转向黄河流域降水问题进行研究,并与其他学者共同出版了一系列关于黄河流域降水的专著和图集。这项工作对于预测黄河流域的降水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由禧转而关注东亚及南亚季风区的问题。他认为,这些区域季风强弱以及来往时机对降水量分布有显著影响,因此开展了季风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1958年,当中国科学院组织高山冰雪利用实验研究时,高由禧担任融冰化雪队队长前往甘肃。在兰州成立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地球物理研究室后,他担任副主任主持工作。此后,该机构升级成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分所,再次升级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其中他担任副所长兼室主任和副研究员职务。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冲击,但之后恢复工作并继续其科学事业。在1974年,由于需要调整组建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被选为所长。在1980年代初期,高由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并且获得国际大气电学委员会委员资格等荣誉称号。
此外,还撰写或参与撰写多篇关于台风、青藏高原气象、大陆性空气运动、大气静电等方面的论文,以及几本相关领域的手册和教材。他还是许多国家或科技奖项得主,如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三等奖、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及其他多个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