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秋思之祖、元曲四大家之一,自1250年至约1321至1324年间,他的文艺成就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马致远创作了十五部杂剧,其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和《开坛阐教黄粱梦》等七种现存作品。此外,他的散曲作品也广受赞誉,如《东篱乐府》的独卷,收录104首小令和17套套曲。他的杂剧以神化道士为主题,充满了全真教的故事。在元末明初,贾仲明对他在诗中赞颂:“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表达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

然而,在那个时代蒙古统治者虽然开始注意“遵用汉法”并任用汉族文人,但这种做法未能普遍实施,这给予汉族文人既带来了幻想,也增加了失望。马致远曾经抱负着仕途上的野心,但他的许多作品都反映出他对仕途无望的心情。他的一些残曲中提到自己曾献诗于龙楼,却一直没有得到回应。在担任地方官员期间,他同样感到不满足,并且时间并不长。这段经历让他变得消极,对世俗名利持怀疑态度,同时又通过道教寻求解脱。

《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杰作,也是其最著名的杂剧之一,它讲述的是王昭君被派往匈奴与亲人的故事。这一历史事件原本只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为了笼络南匈奴单于而将宫女嫁出去。但随着后来的笔记小说、诗篇及民间讲唱文学的多次提及和改造,使得这个故事逐渐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在《后汉书·南匈奴传》的记载中,更详细地描述了昭君自请出塞的情景,以及元帝惊叹她的美貌却又无法留下她,最终只能眼睁睁看她去向匈奴。

而在马致遠的小说裡,這個故事情節更加戏剧化。他把昭君出塞的原因改成了毛延寿求贿不遂,而事败后的昭君逃往匈奴引兵来攻强索昭君;同时,将元帝描绘成一个软弱无力、为群臣所挟制,又多愁善感并深爱王昭君的人物;最后,把昭君悲惨结局写成了投入黑龙江自尽。这样,《汉宫秋》就成为了一种利用一定历史背景进行大量虚构的手法,用来塑造一场宫廷爱情悲剧。而这一系列艺术加工,不仅丰富了文学内容,也使得这部戏剧成为当时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