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1607年踏入这个纷扰世界,1684年与世长辞,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以一颗渴望学术探索的心在山西阳曲城中成长。明末清初,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的名声远播,也以书画家闻名遐迩。他的字号多如星辰:青主、青竹、公它、乔山、石道人,每一个都承载着他深邃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追求。
傅氏对经史诸子之学有着深厚的造诣,更是医学领域的一面猛虎。他精通诗书画三艺,每一种技艺都让人叹为观止。在篆隶行草等各个风格中,他均有所独到,不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能感受到他那独特的气韵和情趣。
马宗霍在《霎岳楼笔谈》中曾赞誉他的青主隶书“怪过而近于俗”,但他的草书则宕逸浑脱,与石斋(黄道周)及觉斯(王铎)的作品可以媲美。此外,他还擅长金石鉴别,并精通篆刻艺术,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收藏品。
傅山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还有深邃的人生哲理。他在自己的信条中强调,“作字先作人”,这句话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文人墨客,对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的坚持。他的草书孟浩然诗,即便落笔随性,也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魅力。这份诗卷,如同一幅活泼又沉稳的大型油画,它展示了傅山那种从容自得且不拘小节的情怀。
此篇草書孟浩然詩,不僅展現了傅山對藝術觀點與思想追求的一致態度,其筆畫上變化幅度較大,而且非要講究轉折起伏,而是更加夸張,以達到「亂頭粗服」的效果。雖看似混亂無章,但仔細研讀卻能發現其內涵豐富;用墨枯新與老熟相間,輕重交錯,疾徐相生;結體則以橫風斜雨般形態倾側欹斜,並勾連揖讓構成了沉著痛快險峻跌宕之氣象。此件草書詩卷正是傅山代表風格之作,是文學藝術界不可多得的一份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