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犨,妫姓窦氏,字鸣犊,也作鸣铎。春秋末季晋国大夫,他的活动主要在晋定公时代。由于他的采邑位于今太原古城村一带,而《阳曲县志·古迹》记载:“古城,县西北七里,春秋时晋大夫窦鸣犊之食邑也,今村东、北面古墙地犹存。”因此历代都将窦犨视为阳曲人。他家族世传是夏少康之后,其祖先从洞中逃生后以“窦”为氏,这种情况在《通志·氏族略》中有所记载。在那个纷争四起的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时代,大国间不断争霸,而诸侯与卿大夫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但即便如此,窦犨依然坚持礼治思想,以其卓越的辩才和教化能力影响了周边国家,被孔子赞誉为“晋国之贤大夫”。
然而,与他政治立场不合的是正卿赵鞅。赵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扩田亩、奖励军功等,但这些举措引起了民众对旧制度的失去和新的权力结构上的担忧。当时,一段著名对话反映出两人的不同政见:
赵简子叹曰:“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淮,为蜃;鼋鼍鱼鳖莫不能化,只有人不能。哀哉!”
窦犨侍而应曰:“臣闻君子哀无人,不哀无贿;哀无德,不哀无宠;哀名之不令,不哀年之不登。”
这段对话展现了他们对于变革和保守态度的差异。而这份差异最终导致了两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赵鞅逼杀了窦犨。
尽管如此,在历史上,由于他的贤德被广泛认可,他成为了一个神圣的人物。在太原地区,他还被认为率领当地人民解决水患,并开凿横渠,使得土地适宜耕作。这条横渠至今仍然流经该地区,是人们纪念他的重要象征。此外,还有一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庙,用以纪念他。
经过宋朝追封他为英济侯,这些事迹使得他成为一位受到永久纪念的人物,这不是仅仅因为封建文化,而是因为人民对于功臣们永恒感激的心情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