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犨,妫姓的窦氏,以字鸣铎闻名于世。春秋末期,他是一位晋国的重要大夫,在晋定公时期活跃。在当时,他的封地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古城附近,这片土地曾是狼孟和阳曲县的一部分,阳曲县志中记载:“古城在县西北七里,是春秋时期晋大夫窦鸣铎所治的地方。”因此,历代文献都将窦犨视为阳曲人。
据传,窦氏源自夏朝少康之后,其祖先因逃难从洞中得以生存,因此以“窦”为氏。这一家族流传至后世。作为一位贤明的大夫,窦犨在乱世之中坚守礼治和教化,对士风日下的时代进行了积极影响,被孔子赞誉为“晋国之贤大夫”。
然而,与赵鞅等正卿不同的是,赵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铸刑鼎、扩田亩、奖励军功等,这些措施与窦犨持有的政见存在巨大差异。当两人发生分歧,最终导致了赵鞅逼杀了他。孔子对此感到震惊,并改变了其赴晋拜访赵鞅的计划。
尽管如此,千百年来,人们仍然怀念着这位贤大的遗迹,不仅奉祀他,还将他视作圣人和神灵之一。他领导人民开凿横渠,并引导汾河水灌溉农田,使当地安居乐业。现在,一条名为横渠的小溪依然沿用着他的名字。此外,当地还建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元代的窦大夫祠,为纪念这位历史人物而建。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座宋元丰八年的碑文揭示,当年的汾水泛滥迫使改建祠庙,而后又被追封为英济侯,并且地方官员上报朝廷,将其尊称为神明。这不仅反映出民间对他的敬仰,也体现出了封建社会对于功臣们永久纪念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