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阳沟下山的河南省开封市,有一位名叫牛俊国的豫剧丑行演员,他原名如此,但艺名却是牛得草。1947年,他在和平剧社开始了他的表演生涯,随后于1954年加入黄河豫剧团,并于1958年转至鹤壁市。他从10岁起便学戏,师从李小顺学习文丑,后又向高兴旺、李同宾以及京剧名丑萧长华等人学习。在不断吸收各路好手精髓的基础上,他融会贯通,自成一派,以“官丑”尤其受到赞誉。
他以技艺超群著称,无论是唱腔、念白、做戏还是舞蹈,都达到了极致,同时既注重程式规范,又力求贴近生活;既洒脱雅致,又寓庄于谐。他主演的代表作品包括《卷席筒》、《做文章》、《张古董借妻》、《三不愿意》及《拾女婿》,而后期主要亮相《唐知县审诰命》(即《七品芝麻官》)。牛得草不仅为该剧整理了剧本并主演,还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一等奖,其电影版更赢得第四届“百花奖”和“最佳故事奖”。香港《大公报》的评论将他誉为“东方的卓别林”。
解放后的民众中,有位爱看丑角戏的老人李春芳,对他的表演深有感触地说:“你扮的是个不俗气的小角色,看着留给人的印象深刻。”面对这样的赞美,牛俊国请教李老人取一个合适的艺名。经过细心思考,第二天李老人提议:“既然姓候有侯得山,那么你也可以叫牛得草,就像小牛得到青草一样,可以负重前行。”这番话深受鼓舞之下,牛俊国决定用此名字,从此代替原来的名字,在开封地区传播着他的艺术风范,被人们尊称为国家一级演员。
在职业生涯中,他担任过鹤壁市豫剧团副团长、团长等职,并成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事以及中国电影家协会成员,同时担任鹤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当官不与民造福,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一句台词几乎成了经典,与他共同创作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记忆中的欢乐与启示。
1998年5月30日,当时已65岁高龄的他因病去世,而他的名字——牛得草,却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