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犨,妫姓的窦氏,字鸣铎,也被称作鸣犊。春秋末期,他是晋国的一位大夫,但他的生卒年份并不明确。他主要活跃在晋定公时期。因为他的封地位于今太原古城村一带,那里曾经属于狼孟,后来 belonged to 阳曲县。在《阳曲县志·古迹》中记载:“古城,在县西北七里,是春秋时晋大夫窦鸣铎的封邑,现在村东、北边有古墙遗址。”所以,从历史上看,窦犨一直被认为是阳曲人的代表。

传说中,窦氏家族源自夏朝少康之后,他们因遭遇难题,被迫从洞穴中逃生,因此以“窦”为氏。这一家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后世广泛传播。作为晋国的大夫,窦犨生活在那个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时代,这是一个国家争霸、诸侯不尊王室、卿大夫不敬诸侯、大国纵横捭阖、士风日下的乱世之际。但即便如此,窦犨仍然坚持礼治和教化,对辩论术精通,他倡导的是一种礼乐治国的思想,不仅在晋国内,还对周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被孔子誉为“晋国之贤大夫也”。

然而,与此同时,一位名叫赵鞅的大臣正掌控着晋国政权,他与赵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政见。当时赵鞅铸造刑鼎扩展田地,为军功者颁发奖励,并释放奴隶,大刀阔斧革新旧制度,使得他实际上控制了整个国家,就像是一位真正的诸侯。而作为卿以下级别的大夫,只拥有古城这个封邑的人物眼中的赵鞅所做的一切,都让他感到反感和愤怒。

有一段故事来自《国语·晋语九》,展示了这两个人物之间尖锐的矛盾:当赵简子叹息说:“雀入海变成蛤蟆,而鸟入淮河变成鳖鱼,无人不能改变,却唯独人类无法变化。”而当侍奉于旁边的是个人物——窦犨,则回应道:“我听说君子哀求无人,不哀求无利;哀求无德,不哀求无宠;只哀没有令不行,只哀年纪未到就死去。范、中行氏虽然不会顾及百姓困苦,却想要独揽天下现在,将来的孙子们将要种植庄稼去齐州,而宗庙里的牺牲变得只能用来耕田,如同农民一样勤劳工作。人们改变什么时候会停止?”这里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不同态度和价值观念,以及他们对于当时社会现状和政治局势的看法。

尽管如此,当孔子准备前往拜访赵鞅并且听到关于他的死亡消息后,便决定改变方向离开。这场政治斗争最终导致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使得一个曾经伟大的文明世界沦为废墟。而千百年后的太原人民依然怀念这位忠诚守义的人物,他们不仅把他视作贤达,而且还将其视作圣人或神灵。此外,由于他的领导下汾河水患得到解决,并且开凿引水渠灌溉土地,使得人们能够安居乐业,这些都留给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足迹。此处汾河流域的一个地方名,即横渠,其名称至今仍保留下来,以纪念那位英勇善良的大夫。在元代,有一次汾水突然暴涨溢出,该地区因此进行重建,此祠因而获得更多神圣的地位,并最终被追封为“英济侯”。这些都是对一个普通但又非凡人物深刻致敬的手段,它超越了简单的事实,更是文化与信仰交织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