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犨,妫姓窦氏,字鸣犊,也作鸣铎。春秋末季晋国大夫,他的活动主要在晋定公时代。由于他的采邑位于今太原古城村一带,而《阳曲县志·古迹》记载称:“古城,县西北七里,是春秋时晋大夫窦鸣犊的食邑地。”因此,从古至今,人们都认为他是阳曲人。
据世传,窦氏源自夏少康之后,为妫姓之裔,因遭难而逃到洞中,因此以“窦”为氏。后来,这个家族流传到了后世。作为晋大夫的窦犨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一切争霸和纷争正值其兴起。他却坚持循规蹈矩,以礼治国,并推崇教化。他以其卓越的辩才和对礼乐治国思想的倡导,在整个国家乃至周边地区产生了影响,被孔子赞誉为“晋国之贤大夫也”。
然而,与赵鞅这样的正卿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分歧。当时赵鞅铸刑鼎、扩田亩、奖励军功、释放奴隶,大刀阔斧革新旧制,“名为晋卿实专权”,而作为卿以下的大夫之一的人物如窦犨,则不满这种做法,对赵鞅提出了批评。在《国语·晋语九》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反映出两人的观点差异:赵简子叹息说:“雀入海成蛤虾,小小变化莫不皆然,只有人不能改变。”窦犨则反驳道:“君子哀无德,不哀无宠;哀名不令,不哀年不登。”
这场政见上的冲突最终导致了两人之间尖锐的对立,最终甚至走向暴力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孔子被迫改变行程,因为听到他死于赵氏手中的消息感到震惊。他选择离开并没有前往原本计划去拜访赵鞅的地方。
千百年来,对于他的敬仰从未停止过。在太原地方,每个人都把他视作圣人和神明。而现在横渠,就是当初由他开凿引汾河水灌溉农田所开创的一个渠道,现在仍然使用同样的名字。这座渠已成为村庄的地标之一,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此外,还有一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元代建造的大祠堂,是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的伟绩而建立。
尽管时间流逝,但人们依然将这位曾经活跃于战国七雄中的名将视为英雄和贤者,他的事迹与遗产至今仍被人们怀念,并通过各种形式予以庆祝与纪念。这不仅体现了封建文化对于历史人物的一种纪念方式,更显示了一种民间对于功臣们永久记忆与尊重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