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犨,妫姓的窦氏,以字鸣铎闻名。春秋末期,他是晋国的一位大夫,但他的生卒年份不详。他主要活跃在晋定公时代。由于他所封的采邑位于今太原古城村一带,当时属于狼孟地区,而后成为阳曲县的一部分。《阳曲县志·古迹》中记载:“古城,在县西北七里,是春秋时期晋大夫窦鸣铎的食邑地,现在村东、北边有遗留下来的古墙。”因此,历代人都将窦犨视为阳曲的人。
据说,窦氏是夏朝少康之后辈,属于妫姓,这源自他们先祖从洞穴中逃生的故事,因此以“窦”为氏。这一家族传承至后世。在那个乱世之初,“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大国之间争霸激烈,诸侯对王室不敬,而卿大夫也不尊重诸侯,都纵横捭阖作战,对士人的道德观念日益下降。但尽管如此,窦犨却保持着传统礼仪和治国思想的重要性,他擅长辩论,有很高的言辞才能,并倡导礼乐治国思想,在晋国及周围国家都产生了影响,被孔子誉为“晋国之贤大夫”。
然而,与当时掌控晋国政权的大臣赵鞅发生了分歧。当时赵鞅铸造刑鼎扩展土地和田亩奖励军功释放奴隶,大刀阔斧革新旧制,将其封邑与诸侯平等化。而作为卿以下的大夫之一、食邑在赵鞅所建的新都外十余里的位置,对于赵鞅的话语和行为多持反对态度。一段出现在《国语·晋语九》的对话显示了他们之间存在严重分歧:赵简子感叹道:“雀入海成蛤虫,雉入淮成蜃火,只有人类不能改变自己。”窦犨回应说:“我听闻君子哀求无人,不哀求无利;哀求无德,不哀求无宠;哀非令不行,不哀岁月不登。”
这种政治上的不同意见最终导致了两人间关系紧张,最终演变成了杀身之祸。尽管如此,从孔子的立场来看,即兴灭亡国家继绝世、举起游离民众到继承家谱这样的理想主义精神中,窦犨敢于直言敢死抗争维护周礼并尊崇晋侯,可以被视为贤大的表现。在孔子准备赴见赵鞅之前,他得知了这件事,便改变计划而去。
经过千百年的流传,一直有人怀念这个名字。人们既把他奉若神明,也把他视作一个品格高尚、功绩卓著的人物和“神”。地方志记载称,当年他领导人们解决汾河水患,用坝开渠垒堰引导水流,使得农田得到充足灌溉,一直让人们安居乐业。而横渠,就是由他率领大家开凿的一个引汾河水的人工渠道,它一直沿用至今。
为了纪念这位伟人的英勇事迹,他们在冽石山下的汾河东畔建了一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即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庙宇。这座庙宇保留着元代风格宏伟庄严典雅但已经不是原有的建筑形式。不久前,此处就已存在一个庙宇,如唐诗中的描述:“游人曾经驻马看,窦犨遗像在林峴”,可以推断早在唐以前此地就建有祠堂。此外根据元朝《英济侯感应记》碑文记录,“宋元丰八年(1085)六月廿四日汾水涨溢遂易今庙邦人祈求屡获感应”,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将其视作神灵,所以地方官员向朝廷上报请求改葬,并且宋神宗下诏追封为“英济侯”,并扩建庙宇更名为“英泽祠”。
随着时间流逝,那个时代的小小官吏因为一次次受害民众给予永恒的赞扬而被埋葬,而这些则是历史上人民对于那些真正关心他们福祉的人们永久性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