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犨,妫姓窦氏,字鸣铎,也作鸣铎。春秋末季晋国大夫,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晋定公时代。因其采邑(封地)在今太原古城村一带,古属狼孟、后属阳曲县,而《阳曲县志·古迹》也载:“古城,县西北七里,春秋时晋大夫窦鸣铎之食邑也。”所以历代均以窦犨为阳曲人。

世传:窦氏为夏少康之后,乃妫姓之裔,因遭难,从洞中逃得性命,以洞为氏(《通志·氏族略》),播衍后世。

然而,与当时执晋国政的正卿赵鞅,有着不同的政治观念和治国方针。在孔子看来,他是“晋国之贤大夫”,因为他崇尚礼治、重视教化,并能言善辩,在晋国和周边诸国都有一定影响。

赵鞅与窦犨的政见多有不合,当赵鞅铸刑鼎、扩田亩、奖军功等政策时,对于这些变化,不齿。他认为,这些做法会导致国家危机,最终被孔子誉为“名为晋卿实专权”的错误领导者。而与此同时,对于赵鞅所提到的雀入海变成蛤蟆,以及鸟类随着环境改变而发生变化的事例,窦犨则不同意他的观点,他认为人类也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要坚持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就可以避免社会动荡和个人悲惨结局。

这种对立的态度导致了两人之间尖锐的争论,最终甚至演变成杀身之祸。然而,即便如此,被逼无奈的情况下仍然坚守自己信仰的人物形象,使得他成为后人敬仰的一位贤大夫。在历史长河中,他留下的影响力远超出他的个人的生死,让人们记住了一个勇敢追求真理的人物。这份精神力量,是通过千百年的流传而不朽,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社会,都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