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犨,妫姓的窦氏,有字鸣铎。春秋时期,他是晋国的一位大夫,活动主要在晋定公时代。他所领有的采邑位于今天的太原古城村一带,那里曾经属于狼孟,现在则是阳曲县的一部分。《阳曲县志·古迹》中记载:“古城,在县西北七里,是春秋时期晋大夫窦鸣铎的食邑,也就是今村东、北面有古墙遗址的地方。”因此,历代都将窦犨视为阳曲人。

据传说,窦氏源自夏朝少康之后,因为遭遇困难,他们先祖从一个名叫“窦”的洞穴中逃生,因此以“窦”为氏,并且传递给后世。作为春秋末期的一个重要人物,当时正值国家争霸和礼崩乐坏的大乱局势之中,而他却坚持礼治和教化,对士风日下的现状表示关切。

尽管如此,与赵鞅这样的正卿相比,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同政见。当赵鞅推行改革,如扩展田地、奖励军功等措施,释放奴隶并革新旧制度时,窦犨对此持有保留态度。他认为这些举措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在《国语·晋语九》中,有一段赵简子与窦犨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分歧:

赵简子叹息道:“雀入海变成蛤蟆,就像鸟飞入淮河变成水母一样,无数生物都能变化,只有人类不能。”

当被问及这个问题的时候,窦犨回答说:“我听说君子悲的是没有贤人,不悲的是没有赠品;悲无德,不悲的是失宠;悲于名声不显耀,不悲于年岁不长久。这就是为什么范、中行两家虽然擅长管理民众,却无法安定国家,最终只能成为齐国的人们。而宗庙中的牺牲现在已经变成了农耕劳作的人力,这些变化何其迅速!”

这段话反映了两人对于政治理念和治国方式的巨大差异。孔子评价他为“晋国之贤大夫”,认为他的言论非常得体,但最终由于政见上的分歧,他死于赵鞅的手下。孔子的学生准备前往谒见赵鞅,但听到这消息后改变了计划,从而避免了与强大的晋国正卿直接交涉。

在千百年的历史记忆中,太原人民一直尊崇着他的名字,将他奉为贤者,并把他视作圣人的模范。在地方文献记载显示,当年他领导人们修建了一条引汾河水灌溉土地,使得人们生活更加安宁。此外,还有一条横渠,就是由他的努力开凿而成,现在依然流淌着汾河水,被称作是历史上的奇迹之一。

为了纪念这一位伟大的人物,一座名为“英泽祠”的祠堂被建立起来,以表彰他的功绩并供奉祭祀。而在元朝时期,该祠堂又一次得到扩建,并更名为“英济侯感应记”。直到今天,这个地点仍然是一个著名的地标,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自然灾害、改善生活条件以及追求政治理想者的故事,同时也是对那些为了人民利益而奋斗过的人们永恒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