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公元前154年),原籍颍川(今中国中部河南禹县),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8年)文景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思想家。他从事学问,初学法家的思想后又深研今文《尚书》,不久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最后升为博士。在当时,他得到了太子的赏识,被誉为“智囊”。晁错对匈奴的侵扰和土地兼并等问题持有强烈关注,并多次上书提出积极备战与农业发展的主张。他的分析对比了汉兵制与匈奴兵制,并提出了迁移百姓充实边境的建议,这些言论都得到了汉文帝的赞赏,最终他被提升为中大夫。
随后晁错继续向文帝提出削夺诸侯王和修改法令等重要议题,这些都是当时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景帝即位后,晁错升任内史,不久又成为重量级的国家高官之一,在景帝面前享有极高的地位。他坚定主张削藩,以巩固中央集权,在《削藩策》一文中,他表达了早削晚削祸大的观点。最终景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对吴王濞进行了封地减少。
就在此时,晁错遭到父亲劝阻,但他坚决维护自己的立场。然而就在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54年,当吴楚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发起叛乱之际,外戚窦婴利用机会,与其他反对者一起向景帝进谗言,将其指责杀害。这一事件导致 晁错腰斩于长安东市,其父母、妻子及同族无分老幼也被处死。此举并未平息叛乱,最终还是由周亚夫率军成功平定了这场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