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50年考入安徽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科,从表演的道路上开始了我的艺术之旅,接受了严格的训练。1958年,梅兰芳来到安徽,她在一次黄梅戏表演中,我被她的杨排风一角深深打动,并有幸亲眼见证她精湛的化妆技艺和挑花线的动作,这些经历至今仍让我铭记不忘。在加入黄梅剧团后,我扮演了从花旦到老旦再到娃娃生的众多角色,其中尤其是在与严凤英、王少舫等艺术家合作时,我得到了宝贵的学习经验。

1980年,我进入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进修,在那里系统学习了世界各流派的戏曲理论,同时也自编自导自演,与同学们互相学习,氛围热烈。一年后回到剧团,就参与了一次赴港巡回演出,再次排练《龙女》,在选择演员时我发现马兰个性鲜明、形象突出,最终决定由马兰饰龙女。此后,又成功地导演了《风尘女画家》和《无事生非》这三部作品,被誉为“马兰三部曲”,其实也反映出了我的个人成就。我作为学者出身,对于如何帮助演员塑造人物有着独到的理解,现在很多话剧导 演虽然擅长分析人物,但对舞台表现力并不敏感,这对于那些还未完全掌握技艺的青年艺术家来说尤为重要。而我则能提供具体指导,使他们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退休之后,我依然关心着黄梅戏未来走向。我认为,要想让黄梅戏持续发展,就必须始终不忘初心,让观众感到温暖,让他们愿意踏入剧场,坐下来欣赏,而不是简单地走过。这并不是说创新是错误的,但我们不能失去黄梅戲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推动黄梅戲前行中,我扮定了一位桥梁角色,一方面跟随严凤英、王少舫学艺,一方面又指导如马兰、吴亚玲等新一代人才,以及为小梅花排练新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