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50年考入安徽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科,从表演入手受过严格的训练。1958年梅兰芳来安徽演出,期间看到了她主演的黄梅戏《打焦赞》,对她饰演的杨排风一角颇为赞赏,后来还亲自指导我化妆,教我挑花线的动作,这一切让这位年轻演员永远铭刻心田。进入黄梅剧团后,我扮演过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娃娃生等行当的众多角色,尤其是在给严凤英、王少舫等艺术家当配角的过程中,耳濡目染,获益匪浅。
1980年,我进入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进修。在那里,我系统地学习世界各流派的戏曲理论,经常自编、自导、自演,同学之间互相学习的劲头也十足。一年后回剧团后就排赴港演出节目,第二年排《龙女》,挑选时就发现马兰个条、形象、扮相出众,最终定下由马兰演龙女,后来又接着排演了《风尘女画家》和《无事生非》。这三部戏人称“马兰三部曲”,其实这也是我的三部曲。因为是学表演出身,我在导 演时最知道 演员需要什么,现在不少话剧导 演 来 导 戏 剧,他们 的 长 处 是 善 做 人 物 分 析,但 对于 戏 剧 迎 门 子 如 何 表 现 很 难 有 帮 助,不管是对塑造人物能力较差的人才来说更难有帮助。相比之下,我作为一名导 演却善于帮助他人选择恰当的手段来塑造人物,所以我既是他们镜子,又是他们知心朋友。
退休之后了,我仍然思考着黄梅戏艺术的明天。我说黄梅戏要发展,就要时刻不忘观众,要让观众走得进剧场坐得下来喜欢得上。黄梅戲创新是应该,但不能走得太远,本身精华的事物不能丢。在黄梅戲發展座標上,即便已經歷過跟隨嚴鳳英和王少凡學習黃粹劇後,以及為馬蘭和吳亞玲們導戲,並且還曾為小美花排練後台工作,但對於黃粹劇未來發展依然充滿期待。我願意繼續致力於傳承這個古老而又獨特的地方戲種,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動它向前邁進,以期能夠讓更多人認識到它的一面,也希望能夠通過創新的方式去保護它,使其不斷地與時代同步,不斷地在藝術上取得突破與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