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在西汉文景时期活跃的政论家,出生于今中国河南省禹县。晁错年轻时学习了法家的思想,并且精通今文《尚书》。他的才华很快被发现,他先后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和博士等职务。在当时的太子刘启(后来的汉景帝)眼中,晁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被誉为“智囊”。
他对匈奴的侵扰以及国内土地兼并问题深表关切,不断向皇帝提出积极防御和农业发展的建议。他还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研究了汉朝和匈奴军事制度,并提出了迁移百姓增强边疆力量的策略。这些建议得到了汉文帝的赞赏,最终晁错升任中大夫。
随着景帝即位,晁错继续在国家中的地位上升,他成为内史,并最终担任御史大夫,这使得他成为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主张削藩以巩固中央集权。在一篇名为《削藩策》的文章中,他明确指出:“不削之,其反迟,祸大。”这意味着早些采取行动更好,而不是晚些时候,因为晚来的危险更大。
景帝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要削夺吴王濞的大片领土。当那时,晁错父亲从颍川赶来,对他说小心行事,以免树敌招祸。但是晁错坚定地拒绝屈服于外界压力。在公元前154年,当吴楚七国发动叛乱,他们借口诛杀晁错来清除异己。外戚窦婴等人利用这个机会向景帝推荐杀掉晁错,以平息叛乱。而景帝听信了他们的话,将晁錯腰斩于长安东市,全家也遭到了灭族。
然而,即便是这样严厉的手段,也没有能够彻底平息叛乱,最终还是需要周亚夫率军亲征才能迅速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