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熹,生卒年不详,字季和,上党铜鞮(今山西沁县)人。李熹在西晋权权中历任并州别驾,刺史、御史中丞。司隶校尉,累至尚书仆射,光禄大夫等。他“当官正色,不惮强御,百憭震肃焉。”深受时人称道。 李熹年轻时,博学多才,德行高尚,被视为贤良。虽屡被征召为宦,都坚辞不就。后司马懿任他为太傅属,他再三假借有病推辞不肯到任。司马师主政时,特派郡县官员驾车接他,而他却在途中偷偷下车,步行返回家中。这时,正值其母病重,不久去世。人们为此交口称赞李熹弃官尽孝的志节。此后,李熹难却朝廷的盛情拜请,出任并州别驾。 司马师辅佐曹魏政权,时任李熹为大将军从事中郎,不久转任司马、右长史。由于司马氏集团朝政,排斥异己,打击忠于曹魏政权的力量,终于激起忠于曹魏政权力量的反抗。魏正元二年(255年),魏镇东将军毋丘俭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起兵,讨伐司马师。司马师率兵,李熹作为司马师的重要谋臣,参加了这场战争。事平之后,被升任为御史中丞。 李熹为官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从不恃强凌弱,并能荐贤用能。还在他做并州别驾时,骁骑将军秦朗路过并州,州将毕轨敬仰秦朗,欲以超乎常规的仪式欢迎他。李熹直言进谏,劝毕轨取消了这一计划。 李熹曾任凉州刺史,领护羌校尉之职。在对待羌族问题上,他坚持以和为贵的主张。在他任护羌校尉之际,曾受过“绥御华夷,甚有声绩”的称赞,但对于羌族的骚扰侵犯,他则主张坚决反击。由于他能切中要害给羌族以坚决打击,故“时人比之汉朝冯、甘焉”。后在李熹做尚书仆射时,针对凉州地区常常受到羌族侵扰的情况,建议“遣军讨之”,而朝中官员认为出兵不易, “虏未足为患”,对其建议置若罔闻。不久羌族大举进犯,攻陷了凉州,朝廷为之震惊。 魏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逼魏主常道乡公曹奂禅位,为晋武帝。此时李熹以司隶校尉行司传事,上书故立进令刘友、前尚书山涛、中山王司马睦和故尚书仆射武陔等各侵占官府三更稻田,并提出“请免涛,睦等官。陔已亡,请贬益”的处理意见。对于这种不畏权势,敢于举检的行为,晋武帝司马炎大加称赞: “今熹亢志在公,当官而行,可谓‘邦之司直’者矣。”由于李熹“当官正色,不惮强御”,因此“为二代司隶,朝野称之。” 后西晋皇太子司马衷立,李熹任太子太傅。曹魏从明帝曹叡始至西普皇太子立,其间太子宫久不设置,一切规章制度长久废弛,官吏机构很不健全。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诸官没有建置,只设置卫率令典兵,两个太傅管理众多杂事。在李熹就任太傅的几年里,他始终勤于职守,尽心尽力,为教诲太子做了极大的努力。 综观李熹一生,官场几番沉浮,曾有升迁之幸运,也有被免职的厄运,但他为民时洁身自好,为官时刚直不阿。虽为官多年,仍然“家无储积,亲旧故人乃至分衣共食,未尝私以王官。”李熹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太保,谥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