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籍《山海经》中,有一段记载关于刑天与帝争神的故事。据说,刑天与黄帝在形天之战中争夺神位,结果被砍断头颅并葬于常羊山。在那里,他用乳为目,用脐为口,以干戚舞蹈。这场战斗的余波,使得常羊山变得阴云密布,连蓝天都难以开启,只能听见闷雷在山谷间回响。传说中的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作品《读山海经》中提到了刑天,这个失败的英雄,每次挥舞武器,都显露出他不甘心的情绪。
根据古代汉族神话传说,刑天是一位无名巨人的化身。他曾是炎帝手下的臣子,对歌曲有着浓厚兴趣,为炎帝创作了《扶犁》和《丰收》,总称为《卜谋》,赞美当时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当炎帝被推翻后,刑天离开南方,不愿意和黄帝抗争,但他的儿子和部下却不同意,他们最终举兵反抗黄帝,被杀死后,刑天愤怒地离开中央 天庭,与黄帝再次交锋,最终遭到砍首。
自那以后,刑天就成了一个永远战斗不息的人物,他左手握盾右手拿斧,一路杀至黄帝宫前,与敌人搏斗。尽管最后失去了头颅,但他依然挥舞干戚,无休止地寻找自己的头颅,最终被埋葬于常羊山内,而他的精神,则一直激励着人们。
陶渊明在其诗句中对此表示赞赏:“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表达了即使失败,也要保持勇气、坚定不移的心态。这段历史已经深入人心,并且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即永不妥协、勇往直前的精神。此外,《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电视剧中,就曾引用这一故事来激励士兵们抵抗日本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