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籍《山海经》中,有一段记载提到了刑天与帝争神的故事。据说,刑天和黄帝在一个地方争夺神位,结果被砍断了头颅,并被葬在常羊山。在这个过程中,刑天用两乳作为双目,用脐作口,还拿着干戚来舞动。常羊山因此而阴云郁结,闷雷时常发声,被认为是失败英雄刑天不甘心地挥舞武器,与敌人战斗。

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作品《读山海经》中,也提到过这段历史。他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赞扬了刑天虽然失败,但仍然保持着勇猛的精神。

关于刑天的传说,一种说法是,他原本是一个无名的巨人,在与黄帝的大战中被砍掉脑袋,这才叫做“刑天”。“刑”字有割、刈的意思,“天”字指的是首,即头的意思。而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刑”字指的是割,而“天”字指的是首,所以称为誓戮(斩)掉首级的人。

根据史料记载,古代汉族有一个神话传说,说的是当炎帝还是统治全部落的 天帝的时候,刑天是炎帝手下的一位大臣。他生平喜欢歌曲曾为炎帝作乐曲《扶犁》,作诗歌《丰收》,总名为《卜谋》,以歌颂当时人民幸福快乐生活。后来炎帝被推翻,由黄帝取而代之,而屈居南方做了一名小小皇子。但他儿子和手下却不服气,当蚩尤举兵反抗黄帝的时候,虽然他坚决阻止没有参与,但他的儿子和手下却私自参加了战争,最终失败。

由于失去父亲,他愤怒至极,不愿意再按捺下去,就秘密离开南方,再次向中央争斗。这一次,他带着青铜盾和巨斧,以左手持盾右手挥斧,对抗着众多敌人直至杀到黄 emperor 的宫前。当时正好 黄 emperor 正带领众大臣观看仙女们轻歌曼舞,大惊失色地见到他,便拔剑与其搏斗,从宫内杀出,从苍穹刺入凡间一直打到了常羊山旁边。当两人交锋激烈之际,因对方招架不及,被砍得头飞于空,只剩下脖子还留在地面上滚动寻找自己的头颅,却找不到,因为它就在身下的常羊山脚下隐匿。此情此景令 黄 emperor 担忧怕他找到自己的头颅后又复仇,因此直接将宝剑劈向那座 常羊 山,使其裂开两半,将失去了生命力的 刑 天 头部封存其中并埋藏深处。在事后的追击过程中,无论如何都无法掩盖那个强大的形象,那个永远不会妥协的心灵让所有人的尊敬感受震撼。

晋朝的大诗人陶渊明更是在他的作品《读山海经》里对这一切进行了赞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 天 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 刑 天 无畏奋斗精神的崇敬,同时也描绘出了一个悲壮的情景——即使遭遇挫折也不放弃战斗的心态,这种精神一直影响着后来的世代,让他们永远怀念那个无畏前行、勇往直前的男子汉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读山海经》的这一部分成为了非常著名且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章节,它展现了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界限的人格魄力,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对于个人信念坚持到底所能获得的地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