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乙丑1月27日(农历乙丑年元旦),名懋质,又名元吉,后易名质,字朴存,号滨虹。原籍徽州歙县潭渡村,诞生于浙江金华府城西之铁头岭寓所。13岁随父返歙县应童子试,名列前茅。
丁戊间,易字宾虹,以字行。因生于正月子时,未立春,循旧俗,自我纪年均增一岁,本表从之。
1869年己巳,因地方不靖与父亲避乱至金华山居罗店期间,从李灼先、李咏棠习举业,并在萧山倪翁处闻“当如作字法,以笔笔亦分明”画诀。
1870年庚午,在家塾藏有《字汇》等书中稍能检阅,对字有形声之谊。在金华山中读书习画甚勤。
1871年辛未,与族侄黄崇惺相遇,他以庶吉士分发福建归化,为订课程并游八咏楼时寄赠《潭滨琐志》给黄崇惺。
1872年壬申,在程健行授四子书及五经的五年期间学习了许多知识。
1874年的甲戌,是他学习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一年,他阅读了族祖黄白山《字诂》及黄春谷《梦陔堂文说》、《经说》,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和艺术风格。
1887年的丁亥,是他开始正式涉足绘画领域的一步。他前往南京、扬州等地,与当地的书画界人士交流心得,并对董其昌、查士标等人的山水画产生了浓厚兴趣。
1892年的壬辰,他放弃了举人考试的机会,全身心投入到绘画创作中,并开始收集乡里旧闻,以此交换金石书画。他也在这一时期学会了篆刻技艺,并请著名篆刻家赵穆刻制“黄质之印”、“朴丞”、“朴丞翰墨”三种印章,这些印章至今仍被视为中国篆刻史上的瑰宝之一。
1903年的癸卯,他完成了一部详尽的关于自己的印章作品——《滨虹集印存》,并撰写序言。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的篆刻水平,也反映出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热情和承担责任感。
1910年代初期,他迁居上海,此后直至1937年的抗日战争爆发之前,都一直生活在上海。在这段时间里,他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如加入国学保存会,不断推广中华美术文化,同时也致力于教育工作,一直任职于上海各艺术学校教授学生,用实际行动将自己对美术教育理念的一贯追求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