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名叫伏寿的人物,她生于徐州琅邪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是西汉大司徒伏湛八世孙。父亲伏完,性格沉着、器度大,袭爵不其侯,并娶了汉桓帝的女阳安公主刘华,为侍中。

190年(初平元年),董卓挟持汉献帝到长安,伏寿随行,这时她已入掖庭为贵人。195年(兴平二年),她被立为皇后,而她的父亲则任执金吾。在那时,汉献帝只有14岁,而伏寿15岁,他们相差1岁。不久,汉献帝东归,但遭遇李傕、郭汜等人的追击,被迫夜晚偷渡黄河到山西境。六宫妃嫔都步行出营跟随。在这危险的旅途中,伏皇后手持细绢数匹,当董承叫符节令孙徽持快刀威胁夺下时,她杀掉左右侍者,不幸地血液飞溅到了她的衣上。

到了安邑,由于缺乏粮食,他们只能吃枣栗。196年(建安元年),任伏完为辅国将军,其仪制同于三公。但当他看到政权全在曹操手中,他认为自己枉为皇上的外戚,因此把印绶缴上,只能任中散大夫,不久改任屯骑校尉。

献帝迁都许昌后,他只是守着虚位,无力护卫自己的位置,大多数内外臣子都不心向曹操。他曾经有过一位忠心耿耿的谋士赵彦,但最终赵彦也被曹操杀害。这使得内外不和曹操的人们几乎都遭受了诛戮。

有一次,当曹操见到献帝时,他极端愤怒地说:“您假使能够辅助我,那么就希望你优厚相待;否则的话,就希望你恩爱相加把我抛弃。”这句话让曹操深感震惊失色,便磕头求情。而旧有的规矩规定,在朝见皇帝之前,要让虎贲兵员执锐利武器左右相挟。这一次之后,曹操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朝见献帝了。

洞察这一切情况后的伏皇后,从此心怀恐惧。她给父亲写信,说出曹操残酷逼迫的情况,并请求他秘密铲除曹操作乱。她父亲虽然有意,却不能动手,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会招致更大的灾难。

210年(建安十四年),伏完去世,其子继嗣。但他的计划并未因此而结束,最终还是因为泄露而导致悲剧发生。当秘密泄露的事实败露出来,曹操追查并找到罪魁祸首,便逼着献帝废去伏皇后,并以策书说“咎由自取”来理由,将其逐出宫殿,让她退居其他馆舍,这是一场没有审判却直接处决的一幕。当年的窘态至今令人扼腕痛叱。

墓址位于许昌市南15公里的冢刘村东北隅,是一座高10米占地1730平方米的大墓,其中两小墓是她的两个儿子的陵寝。然而关于这个事件,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如吕思勉认为事涉重大局,对史料记载存疑,而王嘉、范晔等人对她评价甚高称赞她的聪慧仁明和贞淑美德。而蔡东藩则哀叙巾帼拚生之艰辛与悲剧结局,使我们回望历史,更感到凄凉与慨然。此事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而又复杂的情节,它展现了一段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与权力斗争,也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和政治环境下的个人命运如何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无奈地走向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