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年经历的具体情况在史书上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可信的是周厉王之子,周宣王异母弟这一说法。关于他的早年事迹,历史文献中几乎没有记载,直到1980年11月,在陕西省长安县的一次考古发掘中,一件铜鼎被发现,上面刻有铭文,这个铭文详细记录了郑桓公当年的军事征伐和政绩。根据铭文记载,他曾率领军队击败了北方的猃狁部族,并且取得了胜利,这一事件大约发生在周宣王十六年至二十二年之间。

受封郑国后,周宣王将名为“郑”的土地(今天的陕西华县东)赠给了他,让他建立自己的国家。最初,他居住在棫林(又称咸林,即今陕西华县西北地区),后来迁移到拾地。他作为一个贤明的君主,对治理郑国颇有建树,因此深受百姓喜爱。

不久之后,他被任命为司徒,在这个职位上,他对全国的事务进行管理,对民众进行安抚,从而赢得民心。在那个时代,《诗经》中的《缁衣》就曾歌颂过他的英勇与才干。

然而,当时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周幽王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而宠臣虢石父却更是加剧了对人民的剥削。这种情况下,诸侯们也开始怀抱叛离的心思。当看到这样的局势发展,郑桓公预见到国家将会陷入更大的危机,所以他决定另寻出路。

有一天,他向掌管宫廷典籍太史伯提出了疑问:“既然这样多变故,我该何去何从?”太史伯回答说,只有洛河以东、黄河和济水以南的地方适合定居,因为那里相邻的是两个小国——东虢国和郐国,它们的人民贪婪好利,但同时也因为这些原因,与他们保持距离可能会带来更多好处。如果住在那里,就可以成为这两个国家的人民。而如果往南则可能前往长江流域,那里是祝融氏族的根源,将来必然兴起;但如果往西,则人性善良,不易久留。此外,还询问哪些国家将会兴盛,以应对即将到来的风雨变化。太史伯指出,大概齐、秦、晋、楚四国将会兴盛,因为它们都是先祖功绩显赫的家族,他们各自辅佐尧帝,有着丰富的人物背景和地缘优势。

基于这些建议,郑桓公决定秘密筹划迁移。这项计划最终得到了周幽王批准,并派遣其子掘突带着丰厚礼品向虢郐二君借地。在得到同意后,掘突便成功获得五座城池,为未来建立新都奠定基础。不久之后,桓公下令居民全部迁徙至新的地方,即现在所说的“寄孥”或“京城”。

然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最终结果并不如愿意发展成果。当申侯联合其他诸侯攻打镐京并杀死周幽王时,也把正在迁徙中的郑桓公一同杀害。他去世后,其儿子掘突继承其位置成为郑武公,被誉为忠诚正义的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