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年经历的身份和生平,史籍记载中存在多种说法。有三种说法:一是周厉王之子、周宣王异母弟;二是周厉王之子、周宣王同母弟;三是周宣王之子。在这些说法中,第一种可信度最大,通常被广泛接受。关于郑桓公的早年事迹,在古代文献中并未有详细记载。直到1980年11月,在陕西省长安县出土了一件铜鼎,上面刻有铭文。这块铭文记录了郑桓公在位初期的事迹,他曾率军抵抗北方部族猃狁,并取得胜利,这段历史大约发生在周宣王十六年至二十二年之间。
后来,受封为郑国的诏命于周宣王二十二年的前806年左右,当时他被封于今陕西华县东地区。他最初居住在棫林(又称咸林),后来迁居到拾地。在治理郑国期间,他颇具政绩,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 周宣王四十六年的前782年,即当时的继承人姬宫湦即位成为周幽王之后,由于他的叔父——郑桓公被任命为司徒,不仅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还对民众进行安抚,最终赢得了民心。据传,《诗经》中的《缁衣》正是为了歌颂这位伟大的领袖而创作。
然而,当时朝政渐渐衰败,对百姓生活造成了更大的压力。此时,一些诸侯开始怀抱叛离的心思。而作为司徒的郑桓公预见到了国家将来的危机,因此决定另寻避难之地。他向太史伯咨询:“身处如此变故重重,我该何去何从?”太史伯建议他选择洛河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地方,因为那里相邻两国虢及郐,其君主贪婪好利,但人民却不亲近。如果能请求住在那里,那么那些国家会轻易分给他土地,而如果真的搬过去,那么他们的人民将成为他的臣民。
经过慎重考虑,郑桓公最终决定前往长江流域一带。但太史伯提醒他,以祝融为高辛氏火正的大功勋业,却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而楚国则成为了祝融家族兴旺发达的一个典范。当看到周朝衰落而楚国兴起,对自己的国家构成了威胁的时候, 郑桓公决定再次改变计划。他询问应该往哪个方向迁移?太史伯告诉他西方是不适宜定居的地方。而对于哪些国家将会兴盛的问题,他回答说可能包括齐、秦、晋和楚等四个强大国家,这四个国家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使其能够崛起。
于是,在得知这一信息后, 郑桓公开始秘密筹划东迁的事情。在获得了 周幽王九年的同意后,他派遣儿子掘突带着丰厚礼物前往虢郐两个君主借地,他们因为尊敬当朝司徒与天子的叔父,以及希望得到更多礼品,所以同意提供五座城池作为借地。这让 郑桓 公得到了立足新生的机会。不久之后,他下令原有的居民向新的地方迁徙,并根据太史伯的建议,将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京城,即今河南荥阳附近,这段历史也被称作“虢郐寄孥”或“桐木寄孥”。
最终,在 周幽 王十一年的前771年的申侯联合其他力量攻打镐京并杀死了 周幽 王,同时也导致了 郑 桓 公遇害。他的儿子掘突继承父亲位置,被尊为 晋武 公继续领导着这个小小但坚韧不拔的小邦走过风雨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