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年经历的身份,史书记载颇为混沌,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周厉王之子,周宣王异母弟;;一说是周厉王之子,周宣王同母弟;;一说是周宣王之子。在这三种传统中,最为可信的是第一种,即广泛被接受的说法。关于郑桓公的青年时期成就,在古代文献中未有详细记载。直到1980年11月,在陕西省长安县的一次发掘中,一件铜鼎出土,上面刻着铭文,这份铭文记录了郑桓公初年的军事征伐。他曾率领军队抵抗北方部族猃狁的侵扰,并取得了胜利,这段历史大约发生在周宣王十六年(前812年)至二十二年(前806年)之间。
受封于郑国 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随着周宣王将郑地赐予其弟郑桓公并建立了郑国。最初,他居住在棫林,但后来迁移到拾地。作为一个贤明的君主,郑桓公治理他的国家得到了百姓的爱戴。
担任司徒 周宣王四十六年(前782年),随着周宣王去世,他儿子的继承人、也就是他的侄子姬宫湦即位,是为幽 王。在他的第八个皇帝周年纪念日上,他任命叔父——即自己的父亲——担任司徒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这期间,作为司徒的郑桓公对民众进行安抚,使得民心大悦。他甚至据说是《诗经》中的《缁衣》赞颂歌所描绘的人物。
迁徙人口 当时,由于幽 王宠爱妃子褒姒,对朝政漠视,加重对人民税收与剥削,使得人民怨愤加剧,同时诸侯间也有叛离之意。当看到这样的局势发展方向,不利于国家稳定,考虑到可能再次陷入危机状态,于是决定另寻出路。一天,当他向掌管宫廷典籍太史伯询问逃生的路途时,被告知只有洛河以东、黄河及济水以南的地方可以安居。此后,他下令将家属和重要财产迁移到虢、郐之间的一个城池京城,以此确立了新的根基。
最终死于战乱 在幽 王十一年的末期,因为申国国君申侯与西夷犬戎联合攻打幽 王,最终导致镐京被攻破,在骊山杀害幽 王以及同时杀害了正在位上的郑桓公。之后,其子掘突被拥立成为新君,即著名的武 公。而对于这位人物来说,无疑留下了一段光辉灿烂又充满挑战性的历史篇章,为后人所敬仰。在不同的史料记载中,如《史记》等,都有不同程度上评价他功绩:“封三十三岁,大众皆便爱之。”“厉王之子,以德封于郑……虢、郐献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