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现之:广西教育界“八怪”与乡村教育的传说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唐现之是一位不为人知的教育家,他以其对乡村教育和师范教育的贡献,在广西乃至全国都留下了深刻印记。他的故事就像一盏灯塔,照亮着那段被时间掩埋的光辉岁月。
1911年武昌起义后,唐现之毅然剪掉辫子,回到了家乡灌阳县立高等小学读书。在那里,他遇见了一位改变他命运的人——陶行知。这位著名教育家的影响让唐现之坚定了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1922年毕业后,他回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并在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书期间编写了话剧《教育救国》,这部作品大获成功。
1925年,他参加了青年党,并受聘回广西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担任校长。在此期间,他还曾编辑《广西教育》杂志,并参与编译工作。他深谙于陶行知先生提倡的人生即是学习、社会即是学校等理论,这些理念后来成为了他办学方针的一部分。
1937年,当选省临时参议会议员并被聘为省政府顾问时,唐现之有幸筹备桂林师范学校。当他成为校长时,大力推行生活即是教学、教学做合一等理念。他主张学生毕业后应返回社会,不仅要发扬民风,也要保卫国家;聘请教师不分地域或政治背景,只看品德和学识。此外,还创办两所小学作为实习基地,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改进各科教学方法。
由于他的思想倾向受到当局批评,最终不得不离开桂林师范学院。但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的解放时代里,他又历任桂林市军管会委员、自治区图书馆馆长及司法厅厅长等职。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因错误划归,被撤销司法厅厅长职务,但1979年得到平反恢复名誉。
在翻阅他的著作,如《近代教育家及其理论》、《近代西洋教育发达史》、《欧洲新学校》、《美国乡村小学标准》以及《你的孩子你的将来》,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现代化与民族自强的大无限抱负,以及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之间相互融合的大智慧。而那些关于梁漱溟、雷沛鸿及其他友人的往事,更如同古老文物中的瑰宝,每一个细节都充满着历史的厚重与人物间的情感纠葛。正如这篇文章开头所言,那个时代的人们,或许并不理解他们正在创造什么,但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为那个时代注入了一抹独特而璀璨夺目的色彩。而这些色彩,即便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淡去,却依旧能够激励着未来每一代人继续前行,一路走好这条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