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勇士,最令人绝望的境遇莫过于成为敌人的战利品。即便是普通的将领,也会视之为荣耀中的宠儿,那么元帅的话岂不是倍感无奈和忍耐?没有人能理解其真正的心情,除非你曾经历过二战时期德军元帅弗里德里希·保卢斯的遭遇。他选择了宁愿投降而不屈服于敌人。

出生于平凡家庭的保卢斯,并未有显赫背景,但他凭借自己的能力,从最低层次的一名顾问开始,一步步攀升至纳粹德国高级指挥官的地位,只因他的才华和坚韧,使得他在军中享有一定的威望,就像他策划的“巴巴罗萨”计划一样震惊世界。

尽管心中有疑虑,保卢斯确实是一流的策略家,但当他亲自带兵上前线,他却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遗憾的是,他错失了机会,被 Hitler 用来证明自己权力的工具。1942年1月,希特勒提拔保卢斯为第六集团军总司令,这个职位几乎是希特勒的心头宝,因为它拥有33万精锐部队,是东线战场上的关键力量。

然而,在随后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保卢斯却表现出了“马谡失街亭”的悲剧。他固执地认为可以通过单打独斗来改变战争走向,而实际上,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苏联军队逐渐包围并消灭了他的第六集团军。

到了1943年1月10日,当苏联红军发起第一次全面攻击时,保卢斯所处的情况变得危机四伏,即使面对严寒和物资短缺,也难以挽回局面。在此之前,希特勒仍然坚信:“我绝不会从伏尔加河前退一步!”但就在这时,加强士气的手段被用上了——提升保卢斯为元帅,并附带了一句:“希望您为了这个荣誉,让战争到最后一刻!”但是,当这一切宣布之后仅仅24小时后,1943年1月30日晚上11点45分左右,即在提升通知发出后的第二天清晨6点钟,大约在3000名德国官兵与数百名苏联士兵之间发生冲突后,正值最高指挥官会议期间,由于连续多日战斗激烈、伤亡惨重、弹药耗尽、援兵未至及其他原因(包括食物短缺),以及广泛传播的情报报告显示不可避免失败,以及大量转移可能导致更多伤亡与失败,所以已经不能再继续战斗下去,便由史无前例的事态推动下,没有任何进一步命令或请求而直接决定撤离并解散部队。而且,由于是突然采取行动,不等待进一步命令,因此也就成了一个意外事件。此举本身并不代表投降,而是在尝试撤离以避免更大的损失,同时保持尊严,以防止俘虏数量增加,更重要的是,为未来可能的人道主义处理提供先例。但是由于如此行动,对于希特勒来说是一个极其沉痛且不堪入目的打击,因为这是历史上首次有一个高级将领主动放弃抵抗并尝试逃脱。这一行为背叛了希特勒对他的信任,而且违反了纳粹党对于忠诚和牺牲精神的要求。

虽然最后还是以屈膝投降告终,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德国将领都能够做到这一点。事实上,有很多法西斯下属将领宁死不屈,而保卢斯成为第一位公开向敌人投降的人,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当被审问时,他承认自己的行为是不合理的,并说:“我执行的是下级命令,那是蓄意犯法。”同时,“比起拿破仑般伟大的成就,我看到苏联人民因为公正与平静而进行的事情更加珍贵。”

1953年,他被释放后隐居在东德,最终在1957年的2月1日去世,在结束了一生的辉煌与荣耀交织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