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上古时期,世界是混沌一片,没有生命,也没有天地。据说,那时候有一位巨人名叫盘古,他有着无比的力量和智慧。盘古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神话人物之一,其传说最早出现在三国文人徐整的《三五历记》中。此外,《五运历年记》也提到了盘古化生万物的情形。

《中国哲学史》教材引用了这两段史料,探讨了是否能反映中国远古传说的真实情况。教材指出:“虽然盘古创世的神话传说在先秦文献中未见其踪,但正如吕思勉所言,这个故事非常旧,因此广为流传。”从而推断,由于那时还没有文字,加之我们的祖先又有述而不作的传统,所以,这个神话尽管是在很晚才被记录下来,但它内容发生应在很久很久以前,是千百年来中华先民口耳相传的结果。

本土学者们对盘古来源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一例确凿年代为公元86年,一些神像可能早至新莽年代,从而推翻了“盘古来源于印度”的说法。王晖先生提出,盘古是上 古中国土地神“亳”的音变,并否认盤 古作为时代最早、地位最高的大创世主神的地位。

关于盤 古来源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本土说”与 “外来说”两种主要观点。“本土说” 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论证。一方面,将盤 古与“瓠”相联系,但這種說法存在爭議;另一方面,用近世乃至現當代搜集民族學二民俗學材料來論斷舊事,這種方法面臨更多挑戰。而持 “外来说”的学者则大都没有正面回答:如果三国以前没有盤 古傳說,中國本土文化傳統中又如何解釋天地生成?誰又是開辟和創世的大神?

双方学者在使用基本史料时,对史料来源追查不深,使原本有限的史料定年不清,意涵发掘不够,直接影响了对盤 古傳衍歷程 的正确理解。在探討這個問題時,有學者認為 盤 鐵與《山海經》中的烛陰(烛龍)有关,而有的則認為他源自於南方或西北地區。

总体来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分析,都可以发现一种现象,那就是 中国人的文化根植于历史深处,每一个元素都承载着丰富的人类经验和智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汲取并融合各种文化元素,同时保持自己独特的声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能够感受到那些远离现代生活却依然充满活力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意义。